泥土里的青春课:海南大学耕读教育让“五育”在田间扎根
人民日报客户端海南频道孙海天2025-05-23 18:53

五月的海南大学儋州校区,蝉鸣裹着热浪在校园里流淌。穿过教学楼后的林荫道,一片被120个玻璃钢种植箱整齐排列的“立华园”跃入眼帘——这里没有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却藏着最鲜活的“五育融合”课堂。

这方不足一亩的园子,是学院、书院共同探索耕读教育的“试验田”。从2024年揭牌至今,这里不仅长出了金黄的玉米、紫红的茄子、翠绿的黄瓜,更在青年学子的掌心、眼底、心田,种下了对“五育并举”最生动的理解。让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同向同行,海南大学的耕读实践,正以泥土为纸、汗水为墨,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成长答卷。

从“黑板种地”到“田间问道”:耕读教育激活“五育”新场景

“以前学植物病理学,PPT上的病害图谱再清晰,也不如在田间摸到一片皱缩的辣椒苗叶来得深刻。”站在立华园的种植箱前,2022级农艺教育专业的符天济翻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辣椒苗叶片出现变黄、皱缩等现象的变化过程。她指着不远处一株叶片微卷的辣椒苗:“我们刚用学到的知识,判断出这是缺氮导致的生理性病害,及时补肥后,现在叶片已经恢复了。”

这样的“田间课堂”,正是海南大学落实耕读教育的场景。针对农科学子“黑板上种田、水泥地捉虫”的痛点,丹心书院在宿舍区开辟种植区,与中农立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立华园”,构建“学生自主学习—专业教师引导—企业合作探究—师生行动体验”的培养模式。从最初搬运26立方米种植土、120个玻璃钢种植箱的“体力关”,到后来应对台风倒伏80株玉米的“应急战”,再到如今独立完成农药配比、病害诊断的“技术考”,每一步都串联起“五育”的有机融合。

“劳动不是孤立的,它天然与其他四育交织。”儋州校区党委副书记王珍指着园子里的“责任田”介绍,“翻土时要计算土壤配比,救苗时要团队协作,除草时锻炼体能,看作物舒展成绿浪时感受自然之美——这才是劳动教育应有的样子。”

从“种植小白”到“青春农匠”:五育融合滋养成长新质

变化藏在细节里。2022级农艺教育专业的王志至今记得第一次配农药的狼狈:“我们当时以为浓度翻倍杀虫更快,结果三天后,泛黄的玉米叶竟浮现铁锈红斑,新叶蜷曲如鸡爪——原来200毫升原药未稀释直接喷洒,灼伤了叶面气孔。”如今,他掌握了防治草地贪夜蛾的原则“早发现、分龄治”,能够在不同阶段精准计算药量,还在书院与企业联合开发的课程《农药基础知识》《农药的使用技术》中学到更多。“原来劳动不仅要出力,更要动脑——这大概就是智育的意义。”

这样的蜕变,在立华园里俯拾皆是:2023级乡村治理专业的孙鸣阳从“种植小白”成长为能应对病虫害、熟练搭架的能手;2023级乡村治理专业的钟昊,从拍不出一张清晰活动照的“摄影小白”,成长为能剪辑宣传视频的“立华园记录者”;2022级农艺教育的符芳正利用寒假考取无人机操控执照,把科技手段引入种植管理……

以培养知农爱农新农科人为导向,儋州校区建立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任务清单,有效推动了育人力量下沉。“耕读教育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用劳动串起知识、品格、体魄与审美的全面提升。”丹心书院党委副书记贺加贝的观察,在学生的变化中得到印证:书院2024届涉农毕业生中,65%选择从事服务“三农”相关工作。

从“青春菜园”到“田野发芽”:耕读教育浇灌兴农新希望

去年7月的“丰收座谈会”上,36名立华园成员把亲手种的玉米装进礼盒,附上手写的感恩卡片寄给父母。符芳正感叹道:“以前总说‘粒粒皆辛苦’,现在才懂,这辛苦里有翻土时磨出的水泡,有台风天救苗时的雨水,有配药时反复计算的小数点——原来每一口饭,都是汗水、知识和心意的结晶。”

这样的“感恩教育”,正是立华园德育的生动注脚。而更深刻的担当,藏在学生对“三农”的重新认知里。2024级乡村治理专业的冯钰斐说:“原本可能认为农科只是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现在深刻认识到农科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实践操作在农业生产中起着关键作用,能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如何应用于实际农田。”钟昊告诉记者,“从‘粮食安全’到‘乡村振兴’,农科直接关联民生,让农民增产增收,需要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情怀。”

这样的认知,正在转化为行动。目前,丹心书院农科学子组建耕读实践党员先锋队,承包校园“百果园”“百花园”的养护,对学生社区绿植责任田实施“分区包干、分类施策”网格化管理,让书院学子在耕读教育中锤炼本领,在植绿护绿中践行担当。正如2022级农艺教育董卓越同学在心得分享中说的:“我们种下的不仅是玉米和南瓜,更是一颗‘知农爱农兴农’的种子——它会跟着我们走向田野、走向乡村,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暮色中的立华园,符芳正收拾着农具,手机里弹出母亲的消息:“收到玉米了,煮的时候满屋子香,你爸说比超市买的甜。”他笑着回复:“那是因为里面加了我们的青春啊。”

这方小小的园子,正用最质朴的方式,回答着新时代教育的命题:当五育同频共振,当青春与泥土深度相拥,那些在田间地头种下的,不仅是作物的丰收,更是青年大学生对“三农”的深情,对未来的希望。

(通讯员 王一钦 吴佳睿)

责任编辑:董泽扬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