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长白丨揭开东北春耕水墨画卷
人民日报客户端吉林频道汪志球孟海鹰门杰伟2025-05-26 07:57

5月20日下午,吉林省舒兰市溪河镇舒兰站村农丰水稻种植合作社的千亩稻田春耕正忙,插秧机在水田中行进,荡起阵阵涟漪,好一幅春耕画卷。轰鸣声中,两台无人机在稻田上方往来穿梭,以一次5盘的频率将秧苗从田边货车精准运送到插秧机操作台上。

舒兰市地处长白山余脉与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气候适宜优质水稻生长,是黑土地上的“黄金水稻带”。春种秋收的乐曲年年在大地上回响,如今又增添了全新的旋律。

“新技术让种田省事又省心!”田埂一旁,操作插秧机的村民孙洪波对记者说,以前靠人力插秧,一天下来最多忙活1亩地,还累得直不起腰。现在有了插秧机、无人机等新设备,一天足足能种20多亩地,插秧效率和质量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的不只是技术,还有经营模式。相邻的另一处稻田中,附近汪屯村村民李小龙也正忙着插秧,“我在这打工,日薪400元,干14天能挣5000多元。”这个插秧季,合作社共雇佣插秧机操作手等42位村民,负责整地、插秧等工作,适度规模经营为周边村民带来了不少就业岗位。

合作社负责人蔡兴宝介绍,大机械加集中规模经营,合作社去年1070亩连片地块大丰收,收获630多吨水稻,单产达每公顷1.7万斤以上。现在,合作社已经发展成集新技术推广、稻米加工、产品销售于一体的专业合作组织,形成完整的水稻产业链条。

一畦秧苗绿,十里稻花香。广袤的黑土地上,春耕正开足马力。无人机、插秧机等新技术描绘水墨画卷,为春耕提质增效;小龙虾苗、鸭苗游入水稻田,生态种养模式逐渐普及开来;茭白等南方物种在盐碱地上落地生根,成为盐碱地改造的新手段……以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吉林正围绕“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做足做活“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文章,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总策划:汪志球

监制:孟海鹰

出镜记者:孟海鹰 门杰伟

视频脚本:门杰伟

视频摄制:石天蛟

部分素材由舒兰市委宣传部、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门杰伟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