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丁广场上空,千架无人机灯光秀,让市民游客倍感新奇;壮丽的赵北长城,迤逦于阴山南麓的群峰丘陵之中,引得摄影爱好者们纷至沓来;内蒙古包头昆都仑区吾悦广场里,壮美的山川、灵动的狐狸、翱翔的鸟儿……一幅幅自然与人文画作,装点了繁华的商圈。在昆都仑区,文化以多样姿态融入城市肌理,展现蓬勃生机。
文化的魅力,往往藏在细微之处。
5月17日,央视著名主持人、作家敬一丹携新书《走过》走进包头,走进鹿城阅立方。聊起文化,她对记者说道:“当一个城市有了书店、图书馆这样一些文化场所的时候,就会让人感觉到这个城市亮起了一盏一盏的灯,有灯的地方就有光就有凝聚力。”
央视著名主持人、作家敬一丹携新书《走过》走进鹿城阅立方。郭炳昕摄
自鹿城阅立方试营业起,这里就成了文化交流的热土。沈石溪、李洱、曹文轩……一位位知名作家来到这里,他们不仅为读者推荐一本本好书,更如投入石子的湖面,激起阅读文化的层层涟漪。
“这里每日平均客流量700余人次,节假日最多时能达到1000余人次。”鹿城阅立方店长苏志强介绍。
近年来,昆都仑区坚持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已建成13个城市书房,16个图书馆及分馆,图书总量突破32.03万余册。在2024年中国图书馆学会“书香城市(区县级)”发现活动中,昆都仑区成功跻身全国15个入围城区之列,成为本次评选中内蒙古自治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区县级城市,“书香昆区”的名片愈发闪亮。
文化不仅要有静态的底蕴沉淀,更需要动态的活力传递。
“戴上VR眼镜,看到了草地上有很多石块刻着岩画,感觉我就在现场。”孩子们兴奋地说。瓦当拓片、VR体验、游戏互动……在卜尔汉图镇哈业脑包村哈业脑包学校,一场“流动博物馆”带来的奇妙之旅正在进行。
学生们戴上VR眼镜感受文物古迹。张鹏摄
为了让文物“走出”博物馆,“活”在群众身边,包头博物馆精心打造“流动博物馆”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通过内外循环结合的方式,拓展文化传播路径。
“我们组建了由博物馆专家、讲解员和社会志愿者组成的600余人‘包小鹿’文明实践服务队,把文化送到家。”包头博物馆社教部主任龚鹏对记者说。
据了解,该项目已持续开展17年,累计开展活动千余场,辐射范围2万平方公里,惠及群众达20万人次,荣获包头市第六届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大赛一等奖、自治区级2024年度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大赛三等奖。
当文化融入生活,便会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
“机械狗”遇上“舞狮”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近日,在包百步行街上,四只身披鎏金绸缎、缀满传统狮纹的机械狗舞狮队闪亮登场,腾、挪、翻、滚,活灵活现,正在逛街的人们纷纷驻足,拍照记录这有趣的一幕。
包百步行街上机械狗正在进行舞狮表演。武广丽摄
正在现场观看表演的刘千一小朋友踮着脚尖蹦蹦跳跳地模仿着机械狗的舞狮动作,开心地说:“哇!机械狗会跳狮子舞,太酷啦!”
“在闹市区举办文化展演,就是想通过‘传统+科技’这样新颖的形式,让传统民俗文化‘活’起来、‘潮’起来,让大家在逛街游玩的同时,沉浸式领略创新文化带来的惊喜。”昆都仑区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平付龙表示。
在昆都仑区,公共文化供给365天不间断,2024年以来,昆都仑区累计开展区级文艺演出、非遗展览、书画展览等各类文化活动超496场次,惠及群众70万余人次。越织越密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提质增效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多种类、多形式的文化活动覆盖全年龄层,让群众共享文化建设成果。
“昆都仑区将进一步整合辖区各类文化资源,着力推出具有地区鲜明特色的标志性文化成果,高标准推进文化高地建设,把文化资源势能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昆都仑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