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兰州理工大学打造高质量高水平思政课,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兰州理工大学坚持强化系统推进汇聚合力。校党委高度重视“大思政课”建设,将其作为学校党委工作的重要议题和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要点,校党委常委会每年2次以上专题研究思想政治工作,每学期专题研究1次思政课建设工作。坚持以上率下,校党委书记直接联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校负责同志带头讲思政课、带头听思政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努力推动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学院、班级、党支部及宿舍工作制度,校院两级领导主动参加主题班会活动,带头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推动构建党委统一领导、职能部门紧密配合、学院深度参与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完善制度机制夯实基础。
4月18日,校党委召开新时代学校立德树人工程推进会,出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关于全面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兰州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关于改革创新“第二课堂”育人功能推动学校共青团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关于推动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等制度和方案,不断推动思政课建设制度化体系化。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投入42万元培育7个“三全育人”示范学院,形成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的“十育人”模式,建立“成果展示——辐射带动——全域提升”的示范引领机制,推动“三全育人”从重点突破向体系深化拓展。强化工作评价压实责任。
学校印发《兰州理工大学关于〈新时代甘肃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评价办法(试行)〉的落实措施》,建立激励有力、方法科学的评价机制。持续加强对学院二级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情况的评价,提升思政工作质效。加强结果运用,将思政工作评价结果纳入年度考核、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考核、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情况监督检查,以及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内容,让育人质效与绩效分配挂钩、量化考评与定性分析结合,推动工作责任落实落细,学校连续两年获得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最优等次评价。
同时,兰州理工大学深化课堂教学,强化思想引领。持续完善思政课程体系,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新工科背景下“大思政”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卡诺循环”为例》等16项案例获西部联盟优秀案例,《守望西部铸魂育人——新时代卓越辅导员队伍建设质量提升工程》等2项工作入围2025年教育部思政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强化理论宣讲,凝聚青春力量。
4月18日,学校隆重举办立德树人工程——党的创新理论宣讲会,学院党委书记和副书记、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党委宣传部干部、学工干部、辅导员、青年学生、青年宣讲团成员、学生社团骨干等12个方面的代表共12名宣讲者通过鲜活的事例、精辟的概括、生动的讲解,深入宣讲党的创新理论,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受到现场师生的热烈欢迎,引发与会人员强烈共鸣,营造了学习新思想、践行新思想的浓厚氛围。
同时,学校充分发挥青年学子主体作用,组建“青春引路人”、“红柳青年”等宣讲团队,常态化开展“理响校园·培根铸魂”等主题宣讲活动,让青年从理论的被动“接收者”变成主动“传播者”。“红色沂蒙未来声”等4支宣讲团入选全国大学生志愿宣讲团,“心沐阳光宣讲团”等2支团队入选全国专项宣传团队。
学校创新“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模式,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与八路军驻兰办事处纪念馆、兰州战役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签署“大思政”实践教学基地结对行动协议,就地就近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让青年学子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责任担当。坚持把优质思政资源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科研创新、企业发展,策划“小我融入大我 青春献给祖国”“乡村振兴 青春笃行”“助力高质量发展”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师生树立强国报国远大志向,到基层和人民中建功立业。注重文化浸润,厚植家国情怀。
同时,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施“红柳品牌提升计划”,举办“红柳大讲堂”“红柳文化节”“红柳好声音”等校园文化活动150场次,参与人次超过3万。打造高水平校园艺术作品,编创的校史剧《实业救国》和音乐舞蹈史诗《红柳长歌》成为学校经典文化名片,入选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优秀创新案例”,获得教育部校园文化成果一等奖。组织“红柳人物”系列采访活动,出版红柳人物系列书籍7部,推出《红柳人物访谈录》5期,学校“红柳精神”多次被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创新网络思政,提升教育实效。制定《关于推动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将网络思政纳入“大思政”工作格局,以“搭平台、优内容、强队伍、建制度”为主要抓手,明确“建强主阵地、拓展新场域、赋能新形态、打造大师资”四位一体推进路径,以系统思维构建“全员参与、全时覆盖、全域联动”的网络思政育人体系。
学校实行“一院一策”“一人一策”,大力引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博士人才。近5年先后引进思政课教师22人、校内转岗思政课教师12人,支持15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统筹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实践教学基地负责人多方力量,构建多方协同育人格局,打造校内校外育人共同体。完善管理办法。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称评价条件标准(试行)》,对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审单列指标、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充分激发思政课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建立思政课集体备课中心,发挥学校“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辐射带动作用,定期组织集体备课会,提升思政教师授课水平。8名教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和竞赛中获奖,5名教师荣获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学校荣获2024甘肃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骨干训练营一等奖,学校辅导员工作室入选第三批甘肃省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2名教师在第十届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甘肃省选拔赛中荣获二等奖。
签发:董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