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有爱,西南林业大学“00后”研发无障碍助残AR眼镜
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柏顺文2025-06-11 15:53

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一群来自西南林业大学的“00后”大学生用创新成果诠释着青年科技力量的社会担当。他们耗时200余天研发的无障碍助残AR眼镜,通过融合先进算法与多元功能,为视障、听障人群构建起感知世界的全新桥梁,让科技之光真正照亮特殊群体的生活。

mmexport5e64016be360a6fa6dd3140df82925ac_1748053596982

志愿触动研发初心 课堂知识转化为助残力量

“在省残联做志愿时,视障者被障碍物绊倒、听障者因语言隔阂手足无措的场景,让我们下定决心要用专业知识做点什么。”西南林业大学大数据与智能工程学院创新基地成员陈楚涵回忆起研发初衷。

2024年,由刘旭、袁美淋、胡毅飞等本科生组成的团队,将AI技术课程所学与助残需求深度结合,在学院120平方米的创新基地里开启了科技攻坚。 这支平均年龄不足23岁的团队面临着多重技术挑战:为实现“环境实时检测”,他们反复调试传感器参数200余次;为优化“语音—文字实时转换”精度,连续48小时调试算法模型。

“我们希望每一项功能都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团队成员胡毅飞介绍,创新基地提供的电子装置制作、软件设计等实践平台,为他们攻克技术瓶颈提供了关键支撑。该基地自2012年成立以来,已助力学生在“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赛事中斩获国家及地区级奖项200余项,此次研发的AR眼镜正是基地“以赛促学、以研育人”理念的最新实践成果。

DSC07692

多技术融合打造“助残生态”双向沟通打破交流屏障

在功能设计上,AI眼镜构建了全方位的助残生态:对视障人群,其导盲寻物功能可通过语音指令定位“钥匙”“水杯”等物品,场景识别模块能分辨电梯、台阶、红绿灯等关键信息,骑行导航系统更能为视障骑行者规划安全路线;对听障人群,内置麦克风将对话实时转化为文字投射至镜片,动态手语识别功能则可将手语翻译结果同步显示,真正实现“听得见”与“看得懂”的双向沟通。

在盲人按摩店等地的实测中,视障人士李师傅感慨:“以前走夜路总怕踩空,现在眼镜会说‘您的下方有台阶’,心里踏实多了。”听障用户也反馈:“镜片上的文字让我和陌生人交流时不再感到隔阂。”

除助残功能外,眼镜还集成了面向普通用户的同声传译、图片翻译、会议纪要总结等实用功能。“步行导航时不用低头看手机,国际会议中能实时获取翻译,这些场景化设计让科技真正服务生活。”团队成员袁美淋介绍道。

IMG_20250611_091459

从实验室走向社会 青年团队诠释科技温度

目前,这款AR眼镜已着手申请专利,研发团队所在的创新基地更获评2024年云南省“百名大学生自强之星”科创团队。谈及研发成就感,成员们眼中闪烁着光芒:“当残障朋友说‘这让生活更便利’时,我们才真正理解科技的温度。”

据悉,团队正计划优化设备续航能力,并与公益组织合作开展批量试用,让技术红利惠及更多群体。西南林业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创新基地将持续提供技术转化支持,推动“产学研”融合助力社会公益。从志愿情怀到科技落地,这群大学生用代码和算法为残障人群编织起“科技保护网”,正如胡毅飞所说:“我们希望通过持续创新,让特殊群体感受到世界的更多可能。

责任编辑:叶传增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