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岐洋
让糖画“活”起来
■ 王岐洋 河南郑州 糖画师
糖浆在铜勺中微漾,手腕轻抖间,金丝忽而垂落如雨,忽而游走如龙。我是一名00后非遗糖画师,勺是悬空的笔,糖是温热的墨,飞禽的毛发、走兽的筋脉,都能在手艺人的掌中实现。
我出生于河南商丘,祖辈都制作糖画,我算是家里第四代“掌勺”的。七岁那年,父亲在庙会摆摊画龙,我拽着他的衣角说想试试。一勺糖落在大理石画板上,竟成了歪扭的爱心,顾客乐了,父亲笑着鼓励我说,画坏了不要紧,“熬一熬,还能重来”。这句话我一直铭记。后来,我接过父辈的接力棒。
十八岁那年,我来到郑州求学。期间,我在1948主题街区租下铺子,开始以糖画创业。但生意一开始并不理想,我把糖画搬进网络直播间——没想到,成千上万网友围观,争着想看勺尖变化出的花鸟鱼虫。我又在郑州记忆1952休闲街区设立门店,在两店间来回跑。我认为:让糖画“活”起来,得扎根在更多人看得见的地方。
扎根老社区,也要有新花样。作为2002年出生的Z世代,我琢磨着把剪纸的镂空、皮影的灵动、书法的飘逸揉进糖里,用粉糖浆勾出“草莓熊”,金糖丝叠成“猴子献桃”。除了传统的飞禽走兽,越来越多流行的新潮元素进入了我的作品。去年,《黑神话:悟空》火爆全网。我用十斤糖浆,耗时半小时凝固,画成一个1.86米高的糖画“孙悟空”。
作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我也常参加进社区、进校园活动,还收了不少学徒。如今,前来学艺的有7岁的小学生,还有来自非洲的国际友人——非遗糖画架起的桥,打通了线上和线下,还连接了国内与国外。
一半童真一半糖,也宜观赏也宜尝。如今,我已记不清熬过多少吨糖,画了几万幅画。父亲当年说,“熬一熬,还能重来”。作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我还年轻,不怕失败。我会扎根社区,还想走出国门——这一勺流淌四百年的甜蜜,在一代代手艺人铜勺中,会永远滚烫下去。
(本报记者 张文豪采访整理)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6月12日 第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