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蹲点调研:避免村民“小病拖成重病”,这个县有啥好办法?
人民日报客户端河南频道方敏2025-06-13 15:18

“村民害怕看病,小病拖成重病”,这是不少农村存在多年的现象。而今,在河南省卢氏县这个地方,这一现象却不多了。解决办法就是实施了“行走的医院”项目。记者近日去村里采访,不管七八岁小孩,还是六七十岁老太,都对此民生实事连连叫好。

何为“行走的医院”?简言之,配足村医、加大激励,让村医动起来;把预防工作做在头里,治早、治小;再调动起网络、各级大医院等各方力量。如此多措并举,最终实现“村民少跑腿、小病早医治、大病早预防”的效果。

卢氏县,县委办公用房一直住着上世纪50年代土坯房的地方。这里发扬“把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的理念,推进这项民生实事,避免村民小病转重病。村民负担轻了,好日子就能过得更长久。

近日,记者就来到卢氏县蹲点调研,力图通过解剖此地之“麻雀”,找寻解决农民“小病转重病”之“密码”。

(一)缘起

以前,农村因病致贫率超过八成;看病难,让村民们习惯了“拖病”;推进乡村振兴,这一现状必须改变

卢氏县东明镇当家村村医刘海红前往村民家中,提供入村巡诊服务。张海军摄

到农村低收入户里走访,几乎每家都有病人。卢氏县的一项调查表明:在以前,农村因病致贫率超过八成。推进乡村振兴,这一现状必须改变。

记者此次调研的三门峡市卢氏县,位于河南省西部。山大沟深,辖9镇10乡,典型的山区县,常住农村人口26.49万人。与平原农村相比,山区交通不便,村民看病更难。

村民们生病后,习惯拖着不治,是怕花钱、还是怕麻烦?对看病有何期待?调研中,以下三位村民的故事很有代表性——

官坡镇沙沟村村民马富芹,下地干活时,突然心悸气短、大汗淋漓。因平日里见不着村医,去一趟镇卫生院,也要20公里。她就选择在家休息、没去医院。谁曾想,她患的是脑梗,病症越拖越重,现在已成偏瘫,不仅自己再没法干活,还成了家里的负担。虽吃着政府低保,但家里日子短期内难有好转了。

五里川镇马连村村民王惠竹,家里发现他发了病,赶紧找村医求救。但村医来了,因为没有测心电图等诊断设备,只得干着急。村医刘曌叹息:“当时若是设备齐全,紧急干预,或许能救得好。”

朱阳关乡杜店村村民李素芝,时常眩晕。在村干部来走访时,他感叹:“想去大医院看病,但不认识人,两眼一抹黑。到底能不能治、咋治,我想听听大专家一句话,才心安。”可去一趟北京、上海,来回折腾、无人引路。虽说医保能报销一部分,但许多村民没出过远门,还是担心得很。

诸多个例,无需一一列举。总之,看病难、烦,让村民们习惯了“拖病”。然而,很多病却越拖越重。最后没办法,只好自暴自弃。

以上,都是在农村调研的真实情况。当下,全国正在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村民看病难的现状得改,一定要避免小病拖大。

2024年3月,卢氏县经过多轮调研、论证,把“行走的医院”项目列入卢氏县年度民生实事,决定啃下这个硬骨头,要让老百姓看病不再难,生活负担轻下来。

卢氏县是怎么做的呢?

(二)举措

针对村民看病难的三大“病症”,县里对症下药、多方施策

卢氏县村医携带“全科医生助诊包”入村巡诊,为村民进行专业医疗检测。张海军摄

解决村民看病难、避免小病拖大,县里决定对症下药、多方施策。

“症状”一,没有骨干乡村医生队伍、没有完备医疗设备。

那就加快补齐。在全县279个村卫生室中,县卫健委精挑细选80名村医、20名乡镇卫生院医生,组成“行走的医院”医生队伍,并免费配备100套全科医生助诊包和100辆健康巡诊车。“给医生配了电动车、助诊包,让村医能跑起来;再通过激励政策,给予补助,让村医愿意跑起来。”卢氏县卫健委主任胡祺介绍。

值得关注的,是全科医生助诊包。这个大约18寸的双肩包里,是个全科医生工作站。里面有B超探头及无线掌上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生化检测仪、尿液分析仪、血压带、定位终端、打印机等设备,可以进行11类30多项的检测检验。

此一举措,改变了村民看病的模式。以前,是村民发病了才找村医,但多数地区山高路远,村医出行不便、设备简陋,一时不容易到得了、查得好。现在,有了助诊包和巡诊车,村民一键呼叫、精准定位,村医入村接诊,而且开展日常巡诊。而且,村医巡诊的次数多了,许多病被提前发现,村民如今找村医的频次也下降了不少。村民们说,“村医设备全,药也多,看病成了捎带手的事儿。”

“症状”二,村医单打独斗,缺乏县级医院支持。

有些病症,仅靠村医的力量还不行,得要综合实力更强的县级医院的支持。卢氏县以县人民医院为依托,建成“健康180”指挥调度中心、远程会诊中心,开通180指挥中心热线电话等救助体系。“有了这一指挥中心,可以动态调配县人民医院、三级县中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资源,实现咨询、挂号、转运、监督、慢病管理等多项服务。”卢氏县卫健委副主任莫向阳介绍。

前不久,村民田新都突感心慌、胸闷。经家人联系,马窑村村医王建文立刻上门诊治。然而,做了血糖、血氧、心电图检测后,王医生依然无法做出正确判断,于是立刻使用全科医生工作站,启动远程会诊。经“健康180”指挥调度中心调度,心电图检查结果通过平台传输至县中医院。在专家的指导下,王医生正确用药,田新都很快转危为安。

“每次上门问诊,有不懂的就联系县里。远程会诊渠道畅通,我们工作有底气。”王建文说。

“症状”三,村民的疑难杂症也想请专家看,可惜没渠道。

让卢氏县的村民们惊喜的是,经过协调,在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的支持下,卢氏每周一至周五,卢氏县的居民们获得了100个上海、北京等地三甲医院的免费专家号源。

“身上五六个病呢,一直苦熬着。”马窑村村民杜小枝苦笑。去县里问诊,医生有点无奈,“县里检查可以,但是咋治疗几种疑难杂症,我们办法不多。”而今,来了好消息,通过“行走的医院”180远程门诊系统,县里给他挂上了北京世纪坛医院的专家号。专家给出了系统治疗方案。两地专家齐努力,杜小枝的病症得到极大改善。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卢氏县如今已构建起“健康180中心、互联网、助诊包、乡村医生、专家医生、专班”为一体的县、乡、村三级联动、互联互通的医疗服务体系。

(三)调整

举措并非一劳永逸,在推进中又发现新问题,卢氏接着调整、再提升,力求实效

在卢氏县慢性病管理中心"行走的医院·健康180指挥中心",医生通过远程会诊平台为村民提供系统治疗方案张海军摄

“行走的医院”项目稳步推进。但一段时间后,县卫健委的同志发现了许多新问题:“主要是推进过程中产生的四方面问题,我们又逐一调整、完善。”

问题一,有的村医入村巡诊频次低。许多硬件设备配齐了,但是一些村医用得少,设备使用率不高。

村医入村,有时要爬坡过河,确实辛苦。应根据检测数量多少,给予一定补助。很快,县里制定管理办法,筹集资金、制定激励机制,按照“血糖测试1元一例、心电图监测2元一例、B超3元一例”等标准,对村医发放补助。

排名、考核、奖惩等工作,也在同步推进。胡祺介绍:县里根据“健康180”系统,定期对开展“行走的医院”工作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医进行赋分、排名。排名前30名的,通报表扬并给予资金奖励;排名后10名的,通报批评并责令整改。

“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办法实施后,村医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调动。官坡镇竹园村村医孙宏伟说:“虽说工作不为拿补助。但有了补助,动力更强了。今年第一季度,我入村巡诊534人次,额外获得奖励1500多元。”

问题二,是县医院的专家反映:“有的村医彩超操作技术不规范,会诊上传的一些彩超图像无效。”

很快,针对村医的培训工作启动。自2024年运行以来,县里开展12期集中培训。在县人民医院,看着专家手把手教自己使用助诊包,南峪沟村医郝梅锋感慨:“入村巡诊,检查是关键,这培训确实是及时雨。拿得起‘金刚钻’,才揽得起‘瓷器活’。”

县里组织大型培训的同时,各乡镇卫生院也每月自行组织村医在本院培训。急救技能、医疗设备操作、慢性病管理……多项培训,针对农村医疗现状和实操,取得了良好效果。

提高村医水平的同时,县里也决定:将更多的医疗人才派往农村,充实基层的力量。县里下派53名县级医院业务骨干到各乡镇卫生院开展业务。瓦窑沟乡上河村村医张少军跟着县医院医生李建军一起,入村巡诊一个月,他说,“诊疗水平,已提高了一大截。”

问题三,是与北京、上海大三甲医院的专家号,使用率很低。

进一步调研后发现,不少村民或是不了解预约流程,或是远程会诊时漏带了检查资料,或是一些检查数据不准确等,都对专家在线上的判断产生了影响。前3个月,号源仅使用26个。

针对这些问题,县里又行动了起来:对预约流程进行再简化。“能由医院完成的步骤,都由医院完成,减少村民操作。制作‘预约注意事项’,并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对村医开展操作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已使用专家号938个。”卢氏县卫健委副主任莫向阳说。

问题四,村医的检查结果有时并不准确。

如何让检查结果更准确呢?在提高村医检查水平的同时,县里想到补充办法。每天上午8时,县人民医院标本转运车准时出发,前往各乡镇卫生院收取标本,并送回检验。下午3时,通过区域检验中心的网络信息平台进行检验结果反馈,实现区域内“统一检验申请、统一检验方法、统一检验标准、统一检验报告”,真正做到检验结果互认。

边调整、边提高、边完善,还有一系列举措接连实施:开通县中医院城区内免费公交,一站直接坐到医院门口;开展一站式综合服务、诊间结算、非急救转运、医检互认等举措,尽量便利村民看病;举办中医药文化夜市,开展免费针灸、推拿、“三伏贴”等中医适宜技术服务;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引进航空医疗救援,一架专业直升机在县内备用,目前已在县内设置26个备降点,与4个城市6家大医院建立合作关系。

(四)成效

实现了“治早、治小”,村民看病方便了、医保负担小了

卢氏县东明镇当家村村医刘海红到村民家里巡诊,通过“行走的医院”医生工作站连线县人民医院专家问诊。张海军摄

“行走的医院”项目实施一年多来,效果到底如何?村民最有发言权。采访中,村民们讲起自己的故事,滔滔不绝。

“多亏了杨医生巡诊,救了我的命!”村民任新一谈此事,很是激动。前段时间,徐家湾乡幸福村村医杨勇锋在日常巡诊时,测心电图发现任新一患有心梗。在他的劝说下,任新一赶紧去医院做了手术。“之前村里已有人得了心梗,自己不晓得。后来下地干活的时候发病去世了。”任新一感慨:“如果杨医生不来给我查,我估计也危险。我要是出了事,我这一家子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采访中,类似任新一这样“及时止损”、“劫后余生”的故事,记者听了许许多多——

东明镇当家村村医刘海红巡诊随访期间,发现78岁居民刘秀芹心电图检查异常,经诊断为冠心病,伴随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刘秀芹立刻入院治疗,很快好转;

官坡镇官坡村八组57岁村民王新萍,突感腹部疼痛,无法行走,一键呼叫村医韦国英。村医出发时,同步拨打急救电话。经多方合作,王新萍迅速入院治疗……

有了村医日常巡诊,村民许多潜在的病症被发现,继而实现了“治早、治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发现了4210例,特别是通过村医巡诊和远程协诊,及早发现村民疑似心梗、冠心病、脑梗、肾病等疾病720例。通过及时转诊、干预,这些村民获得了及早救治。可以说挽救了一批村民、一批家庭。当前,对于其余患慢性病村民,也已纳入重点观测清单,做到了心中有数。

另外,实现获益的不只是村民,医院的负担也减少了。

官道口镇卫生院医生葛建伟做了测算,如果一个村民患了脑梗,这个家庭就失去了一个劳动力,每年收入减少两三万元,每年要在治疗上花费6000余元,医院医保要支出4000余元。然而,因为“行走的医院”项目的实施,这一病症在初期就被发现,得到治疗,那么后续的费用就不会发生。家庭、医院的成本就大大降低,负担自然减少了许多。

“通过‘行走的医院’项目,县里初步实现了‘大病不出县、常见病不出乡、小病不出村’,医保的负担减少了。”县人民医院院长刘风介绍。

2024年3月至今年5月,卢氏县20家乡(镇)卫生院和80个村卫生室累计服务患者52024人次,实施健康监测服务433100人次。一大批村民原本的重病,得到救治,小病得到及早诊断、早治疗,许多慢性病得到有效控制。

“一年多的实践证明,现在,许多村民、家庭的负担都少了。可以说,群众有病能得到及时、便捷、优质、便宜的治疗,因病造成的丧失劳动能力情况少了,社会矛盾也随着变少了。”县委书记胡志权说,“作为革命老区的卢氏县,村民们的身体得到了有效的照护,我们党在地方的威信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责任编辑:方敏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