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半,黄河保德段天桥库区至山煤国际段的水面上还飘着一层薄雾。在打捞队无人机操作员孙凯的操纵下,一架无人机悄然升空,沿着河道进行“空中扫描”。这是忻州市保德县黄河清漂打捞队每天工作的起点。
清漂打捞队员操控无人机进行“空中扫描”。
滔滔黄河自青藏高原奔流而下,入晋的第一站就在忻州。在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中讲到,黄河流经山西、陕西之间时,“巨石崇竦,壁立千仞,河流激荡,涛涌波襄”,就是对保德段黄河的历史写照。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黄河中游北干流上第一座低水头、大流量、河床式径流试验性水电站——天桥水电站在这里建成,黄河湍流于是化作了柔波。可以说,保德段库区是黄河入晋的第一批关卡。
曾几何时,黄河周边乱搭乱建、乱排乱放现象时有发生,“毛细血管”的堵塞影响黄河流域“外在颜值”和“内在气质”。到如今再看黄河,碧波荡漾,芦苇摇曳,绿意盎然。蜿蜒的堤岸如臂膀般环抱着清澈的河水,如同一条流淌的锦缎。
清漂打捞队员正在工作。
“今天的水面整体比较干净,咱们等会还是去处理一下拦网和坝前的漂浮物。”保德县交通运输局海事服务中心主任高瞻一边将橙黄的救生衣往身上套,一边招呼着打捞队的其他队员们。
不时,两艘清运船的发动机声在河面响起,船身推开金色的晨光,在碧波上划出长长的尾迹。网兜入水,垃圾入舱,河面上开始热闹起来。
不同于过去“一人一船一网兜”的艰辛,如今,保德县黄河清漂打捞队只靠8名队员和两艘清漂船,就可以完成9.14公里河道的清洁工作。这是如何做到的?
“两艘船加一艘快艇,一天就可以把9公里打扫得干干净净”
清漂打捞队休息室外的河边,搁浅着一艘铁制的小船,这是打捞队2023年以前的打捞设备。“过去我们划小铁船、用网兜捞,一天只能清理一小块河面。”
高瞻带记者坐上巡河用的快艇,来到天桥水电站坝前。巨大的坝体如同横亘在河道上的闸门,上游顺流而下的漂浮物在这里淤积、滞留,形成一片垃圾聚集的“重灾区”。这里正是一号清漂船作业的“主战场”。这里的工作,需要清漂队与天桥水电站水务部的工人们协作配合。
高瞻介绍道:“这条清漂船我们叫它长臂船,船前面的两个‘机器人’可以把垃圾拢到一块,推到船舱里。”只见船头两只漂浮在水面上的“铁块”,各自拉动着一条漂浮的绳索,犹如两条臂膀,将垃圾“抱”入怀中。随着清漂船的前进,坝前淤积的垃圾尽数落入“臂湾”,形成一片密集的漂浮垃圾带。
该“水葫芦”登场了。高瞻拨通了天桥水电厂水工队的电话,不一会,被队员们称作“水葫芦”的吊装网兜从水电站落下,精准投入清漂船的“臂湾”中,清漂队员们顺势用网兜把垃圾挑入“水葫芦”中。就这样,被长臂船费力聚拢的垃圾,被“水葫芦”轻松地一兜兜转运至坝上,彻底脱离了河道。
清漂打捞队员正在工作。
另一边,在河道更上游、靠近拦污浮排的区域,二号清漂船也已投入作业。如果说长臂船像一位用巨臂聚拢垃圾的“大力士”,那么这艘装备奇特的船只,则更像一位高效运转的“传送带工人”。它的核心武器,是一条从船头斜向探入水中的特殊传送链条。与它配合的,是今年清漂队添置了一件“硬核”装备——一道横跨河保交界处至陕津越黄处的拦污浮排。这道能抗击40吨拉力的水上屏障,是守护下游河道的钢铁防线。
在队员的操纵下,链条插入浮排下并缓慢抬起,形成了一道临时的“闸门”,浮排拦下的垃圾得以分批次、小股地释放到下游河道。而后,传送链条开始精准拦截并运送这些新释放的垃圾入舱。如此反复“抬起-释放-拦截清理”,如同蚂蚁搬家,安全高效地将庞大垃圾山“蚕食”干净。
“我们两艘船加一艘快艇,一天就可以把这9公里打扫得干干净净。”高瞻的语气里充满自豪。
做好黄河“守门员”:不让一片垃圾越界
从2002年进入保德县地方海事处工作至今,高瞻也“熬”成了一名老“黄河人”。在他的回忆里,2023年打捞队成立以前,黄河的清漂工作主要依靠附近村庄的村民和志愿者们。简陋的个人设备,松散的管理制度,让那时的清漂工作难以为继。“特别是下雨天,上游冲下来的杂草、树枝、塑料瓶、泡沫箱像潮水一样涌来”,高瞻坦言压力巨大。
为加强流域系统治理,确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长治久安,2023年11月,打捞队成立,守卫黄河的志愿者们将“接力棒”交给了这8名打捞队员们。
拦污浮排。
守卫黄河的工作并不轻松。在无人机俯瞰视角中,陕京越黄处的拦污浮排像是一道细细的风筝线,但它所承受的,是打捞队63.47吨水上漂浮物的清剿战绩和日均200公斤的打捞量。
如今,天桥水电站和拦污浮排就像两扇球门,彻底断绝了垃圾顺流而下的可能。“我们就是黄河的‘守门员’,”高瞻斩钉截铁地说,“绝不让一个‘球’从我们这里过去!”
“环境好了,动物回来了,这比啥都让人高兴”
巡逻快艇划开碧波,一只野鸭突然从水面钻出,追随着快艇的航迹嬉戏。这已成为清漂队队员们日常巡逻中的风景。
“第一次见到是一对大野鸭带着十来只小鸭,就在我们船边游着,”回忆起初见场景,高瞻眼中依然闪动着光彩。如今,鸳鸯、野鸭、白鹤等保护动物纷纷回归栖息,黄河的生态蜕变清晰可见。
黄河保德段。
从小在黄河边游泳、逮青蛙的他,见证了母亲河的巨变:“小时候河水发浑,岸边常有人种地、扔垃圾。现在政府下大力气治理,环境好了,动物回来了,这比啥都让人高兴。”尽管工作辛苦,甚至牺牲了周末与假期,但他说:“开着船看着美景,动物跟着跑,心里美,不觉得累!”
近年来,山西坚持治管并重,一体推进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2023年7月至今,山西黄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达到91.5%,汾河入黄口庙前村断面首次达到三类水质,黄河干流(山西段)连续3年保持二类及以上水质。
“金台观晋”是人民日报社山西分社着力打造的新媒体品牌专栏。我们努力以人民日报的大格局观察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布局,努力呈现一个真实客观的山西。
监 制:刘鑫焱
统 筹:刘鑫焱
记者:人民日报记者付明丽
文字:人民日报记者付明丽 人民网记者张超宁
视频拍摄:卢鹏宇 张超宁
视频剪辑:张超宁
出 品:人民日报客户端山西频道
投稿邮箱:rmrbsxf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