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支教团:艺启秦遗,以文化之笔绘就乡村新画卷
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苏频道2025-06-30 21:28

2024年7月至2025年6月,南京艺术学院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刘一诺、胡名扬、叶之韵联合第24届研支团成员刘若璇、丁文云、赖燕萍,在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用艺术与文化的力量,为乡村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他们打破学科壁垒,结合专业知识,将音乐、美术、传媒巧妙融合,打造出别具一格的“三位一体”式陕西非遗艺术课堂。

▲图为第26届南艺研支团成员秦腔课堂合照/图源叶之韵

在秦腔课堂教学场景中,激昂的唱段在课堂内回响。随后,秦腔中的生、旦、净、丑角色以皮影形式栩栩如生的展现在学生眼前,

精巧的剪纸作品以直观且生动之态,将陕北民歌里那些饱含深情与沧桑的故事娓娓道来。此外,通过引入音乐可视化手段,引导学生在绘画创作过程中深入体验非遗艺术,促使他们在艺术实践中领悟非遗文化的深厚魅力。

▲图为成员生动展示旦角样式的皮影/图源叶之韵

▲图为成员带领孩子们用颜色表式秦腔唱段/图源叶之韵

他们还运用 AI 技术,开发非遗答题小游戏;运用AI修图技术让学生们“变装”为陕西非遗小演员,体验不同的非遗乐趣。

▲图为孩子们积极参与AI制作的小游戏/图源叶之韵

通过24届研支团成员刘若璇、丁文云、赖燕萍制作微课的线上授课,孩子们感到亲切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更多元的非遗学习方式。

此外,他们还组织了非遗演出等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加深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图为学生民乐合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图源叶之韵

设计并打造的非遗文化长廊,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长廊里,一幅幅精美的图片、一件件珍贵的实物,展示着陕西非遗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

▲图为孩子们认真参观非遗文化长廊/图源叶之韵

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让非遗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交织、相互映衬,为孩子们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们以文化为纽带,连接起乡村与外界,让古老的陕西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光彩,为乡村文化振兴和教育发展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力量!

责任编辑:何聪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