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成铁路电气化50年:铁轨上的传承
人民日报客户端四川频道王明峰2025-07-01 14:31

2025年7月1日,宝成铁路电气化迎来开通50周年。这条穿越秦巴山脉的钢铁巨龙,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几代人的梦想。在这个特殊的年份,一个关于父女与宝成线的故事,也在这蜿蜒的铁轨上,清晰回响。

李立峰(左一)和工友在宝成铁路的合影

父亲李立峰,一名从铁道兵五师23团转业的铁建人,在90年代投身宝成铁路二线建设。他女儿李亚萍的童年,便与嘉陵江畔的宝成二线紧紧相依。

奔腾的嘉陵江是儿时的乐园,细软的沙滩印满了无忧的足迹与笑语。然而,李立峰的脚步却总是那样匆忙。晨曦微露,他已踏上工地;夜深人静,昏暗灯光下伏案画图的疲惫背影,是我最深的记忆。那专注的身影,悄然在女儿心中种下了对铁路建设深深的敬畏。

1992年,国家“八五”重点工程宝成铁路二线拉开序幕。李立峰所在的中铁二十三局三公司前身——“老虎团”23团,承担了阳上段大滩至朝天9公里攻坚任务。其中,熊家河隧道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地质复杂、环境恶劣、既有线行车干扰巨大,安全风险极高。作为机械站站长,李立峰站上了这场攻坚创新的最前沿。

秦巴山高路险,大型铺轨机无法抵达。工人们只能在狭窄隧道内,肩扛手抬25米长的沉重轨排,脚下是易塌的道砟,步履维艰。在女儿的记忆中,手拿铅笔,对着图纸伏案的父亲经常感叹:“山肚子里铺铁轨,比绣花还难!”

李立峰和他设计的架桥机

面对困境,仅有高中学历的李立峰,凭借手中的三角板、铅笔和图纸,开启了一场令人惊叹的创新。他独创设计制作了“铺轨机+平板车+龙门吊”的简易铺轨机组合:将汽车改装为轨道车,在隧道外拼装好25米轨排,装在特制的26米平板车上(当时标准的平板车为12米),牵引入洞,再用龙门吊精准“搭积木”般放置到位。

在90年代的技术条件下,这套“土法上马”的机械化铺轨设备,实现了装配式机械化铺轨施工。它不仅解决了铺轨机无法进洞的难题,更避免了数百人洞内高风险作业,使铺轨效率飙升3倍,节约成本超千万元。这项创新被铁路局西安分局推广,荣获科技进步二等奖。李立峰每每提及,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光芒。

李立峰参与的铺轨机项目荣获1997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段经历,也让工人出身的李立峰因技术贡献破格晋升工程师,并获企业推荐赴大学深造,成为对他智慧与汗水的最好嘉奖。

李立峰和他的“老虎团”战友们,在宝成二线阳上段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翻阅中铁二十三局三公司的《史志》,清晰记录着他们的辉煌“战绩”:1993年10月,局指挥部全面质量检查名列第一;12月,在阳上指挥部劳动竞赛中以综合指标第一勇夺流动红旗;同月,熊家河隧道进口创下单口月成洞102米全线纪录;次年,获郑州局“施工安全先进单位”称号并作经验介绍;6月,再创月成洞112米新高!这些数字,是“老虎团”攻坚克难、勇创一流精神的最佳注脚。

如今,女儿也穿上了中国铁建的工装,追随父亲的足迹,投身祖国基础建设事业中。在这里,“老虎团”前辈们迎难而上、锐意创新的精神,如同不灭的火焰,在一代代二十三局人手中接力传承。

50年岁月流转,这支铁军创造了无数世界瞩目的工程奇迹:他们独立承建双线总长44公里的向莆铁路青云山隧道,刷新当时国内双线铁路隧道最长纪录,开创复杂岩溶地质施工新范式;他们攻克大瑞铁路杉阳隧道VI级围岩突变的世界级难题;他们在云端天路雅西高速上,以创新全钢管混凝土桁架梁结构的干海子特大桥惊艳世界,斩获鲁班奖、詹天佑奖等殊荣……

宝成铁路电气化50周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里程碑。它见证了中国铁路建设从艰难起步到走向辉煌的伟大历程,更承载着像李亚萍父亲那样千千万万铁路建设者的梦想与奉献。这份流淌在铁轨血脉中的创新与坚守,将激励着新一代铁建人,不断续写属于新时代的壮丽传奇。(王艺静、杨娟)

责任编辑:游仪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