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你强行忍下的负面情绪,最后都去哪了?
科普中国微信公号2025-07-02 11:26

你是否察觉过,那些被强行忍下的负面情绪,例如愤怒或是说不出口的焦虑和委屈,往往会用另一种方式对我们发出警告。

举例来说:当你强忍着怒火或者委屈,逼着自己“扛”过去的时候,表面上可能波澜不惊,但身体会非常诚实:心脏怦怦跳、血压蹭蹭涨,而这种身体上的难受可能需要好久才能缓过来一点儿。

其实,当情绪被压抑时,它不会凭空消失,而是会不断累积,进而影响身体的正常机能。长期压抑情绪会过度激活大脑的应激系统,促使身体分泌大量应激激素,如皮质醇等。这些激素在短时间内能帮我们应对危机,但如果长期处于高水平,就会对身体的多个器官和系统产生损害。

那么,长期压抑情绪,我们的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呢?该如何科学管理情绪呢?

图片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情绪与疾病 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那些长期被压抑掉的情绪,可能会以症状的形式表达出来。一方面,长期负面情绪会削弱身体防御机制,使疾病更容易发生;另一方面,慢性疾病带来的痛苦又会加重心理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1.心脑血管

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而精神心理因素在致病机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长期的紧张、焦虑或抑郁等会使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加重心脏负担;同时血液中的脂质成分也可能发生异常变化,加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心脏与心理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国内外很多研究证实,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可以成为心血管疾病的原发病因和危险因素,同时又可以作为诱发因素加速原有心血管疾病的进程,导致临床预后恶化。

2.内分泌

研究证明,人体的神经-免疫-内分泌是一个网络,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会引起整个网络的功能障碍。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被称为“情绪病”,当人长期处于焦虑或紧张状态时,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会发生改变,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在甲状腺疾病患者中,相当一部分人在发病前经历过重大精神创伤,或者长期处于情绪困扰。

糖尿病同样与情绪紧密相关,情绪压力会影响胰岛素敏感性。保持情绪稳定而平和对血糖控制很重要,有研究显示,长期情绪压抑的糖尿病患者,其血糖控制达标率明显要低于情绪健康的对照组。

3.皮肤

皮肤对情绪变化的敏感超乎想象,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会直接影响皮肤屏障。悲伤、恐惧等情绪会引发人体皮肤内环境改变,加上病毒病菌的侵袭,出现过敏、感染等症状,而皮肤状态的改变如丘疹和红斑、溃烂等也会影响到患者的情绪,令心理压力增加,形成恶性循环。

临床统计显示,40% 的银屑病患者存在焦虑或抑郁,女性患者心理问题更突出。另有研究表明,80% 的斑秃患者发病前曾经遭遇负性事件,且皮肤的损伤程度与心理压力持续的时长呈正相关。此外,神经性皮炎(慢性皮肤病,表现为皮肤苔藓和瘙痒等)也多与患者的情绪、性格和负面事件的发生相关。

4.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是情绪压力的靶器官,焦虑、抑郁及恐惧等负性精神因素可引发机体应激反应,影响脑-肠轴良性互动,进而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及自主神经系统引起肠道生理功能异常,产生一系列中下消化道症状。

研究显示,有很大比例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符合焦虑或抑郁诊断标准,他们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心理障碍程度呈正相关。而长期压抑情绪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令有益菌减少,致病菌增加,同时降低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使炎症因子水平升高——这些变化能解释,为什么人们在情绪波动时常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5.肿瘤

近年来,精神心理因素在恶性肿瘤发病中的作用受到更广泛关注。有研究学者指出,现代人群日益繁重的生活工作压力及日益凸显的精神心理问题,可能是恶性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持续增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长期暴露于高压力环境可使肺癌风险大幅增加,工作强度大、性格急躁、缺乏解压途径等心理因素均为明确的危险因素。动物实验证实,长期应激可使小鼠乳腺肿瘤发生率成倍提升,机制与皮质醇抑制免疫功能有关。而临床观察也发现,心理状态会影响肿瘤发展进程,因此对肿瘤患者的心理干预不仅可能缓解症状,还可使治疗效率有效提升。

6.疼痛与睡眠

如果你总被游走性疼痛(位置不固定的疼痛)困扰,却又查不出什么具体的毛病,那就要评估一下这种症状是否与长期的情绪压抑有关了。因为当焦虑、抑郁等情绪被持续压抑时,大脑会向全身传递紧张信号,肌肉不自主地收缩痉挛,关节腔内压力失衡,引发游走性的酸胀与刺痛。慢性压力还会扰乱内分泌系统,皮质醇水平升高削弱了疼痛抑制机制,使原本可耐受的不适被放大。

在临床上,经常有慢性疼痛的患者最终在精神科吃药痊愈的例子,精神心理因素在慢性疼痛的诊治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心身医学的发展,影响躯体疾病的精神心理因素在临床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关注情绪不仅是心理健康问题,更是预防多种疾病的重要环节。

图片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科学管理情绪 可以从以下 5 个方面展开

1.觉察

情绪压抑往往始于对自身感受的忽视,可以通过言语、文字和其他形式进行情绪疏导,帮助自己练习把情绪正确命名并客观呈现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尝试加入一些有共同议题的成长或关怀小组,在安全环境中练习情感表达,让自己不再去压抑情绪,而是主动积极地做外化处理。

2.运动

每周进行至少三次,每次达到 30 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能够有效帮助改善情绪,帮助身心进入正循环。这是因为,规律性的低强度运动能有效激活身体自愈系统,促进血液循环并释放内啡肽,这种“快乐激素”对人非常有益。

而且,运动时专注身体动作的过程,实质上是转移对躯体不适的过度关注,帮助恢复大脑对躯体感知的正常调控。

3.优质社交

3-5 个人的亲密社交小圈子,能够帮我们在高压的生活中找到一分归属感,而亲友间的定期倾诉能有效降低压力,帮助心情平静。

此外,与他人交流共同的爱好和兴趣,也能很好地改善心理状态。

4.健康管理

全面的自我健康管理有助于调整状态,例如固定作息时间,睡前两小时停止电子设备的使用;饮食上减少咖啡因与糖分、脂肪的摄入,增加富含营养的坚果、深绿色蔬菜,深海鱼等。

增加晒太阳、接触大自然的时间,或是培养一些能够达到“心流”效果的兴趣爱好。这些生活方式调整,能降低交感神经持续亢奋带来的躯体负担。

5.心理干预

药物治疗能缓解症状,但如果长期压抑情绪,仅靠药物难以阻断恶性循环。专业的心理干预可调整认知模式、释放情绪压力。心理与医学双重支持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率,降低复发风险标本兼治。

策划制作

作者丨窦媛媛 心理咨询师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丨傅素芬 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责任编辑:崔家榕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