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难题到振兴引擎——沅江芦苇的绿色蝶变
人民日报客户端湖南频道康景霞李林针2025-07-09 09:42

近日,湖南师范大学“碳路中和、苇来可期”暑期调研团联合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科研小组,在湖南省双碳研究院院长李科带领下,赴湖南益阳沅江市就洞庭湖芦苇产业“蝶变”开展调研。

洞庭湖畔,沅江芦苇及其有关产业,曾因造纸业繁荣而盛极一时,又因触及生态红线而陷入困局。

2018 年,为守护洞庭湖生态,湖南省出台《洞庭湖区造纸企业引导退出实施方案》。一纸令下,沅江三家芦苇造纸企业应声关停,芦苇产业陷入“产业链断裂”的艰难时刻。

2023年,沅江第一批“资源资产包”挂牌交易。这一创新举措为芦苇产业转型注入启动资金,唤醒了沉睡”数年的芦苇资源,使芦苇从单一的造纸原料,走上了高质量多元利用的发展之路。

作为沅江芦苇产业转型的典型案例,湖南积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与沅江市签约了年产30万立方米芦苇刨花板项目。

“以芦苇为原料加工成的板材,相较于传统建材,展现出独特性能——可泡水多日不变形。”沅江市芦笋芦菇产业管理办公室主任熊立波向调研团这样介绍。

不止于板材,芦苇的“变身”还有更多可能。每年3—4月,洞庭湿地的芦笋生机盎然,成为农户增收的“金芽”;芦苇荡下,芦菇栽培基地热闹非凡,为乡村产业增添新活力。“芦苇+”的多元模式,让这片湿地的经济效益持续增长。

实践队从沅江市农业农村局获悉,芦苇相关产业带动就业效果显著。曾经的造纸工人实现转型,或成芦笋采摘能手,或投身芦菇栽培,或在渔民新村开办农家乐,“转行不转产”,围绕全新的芦苇产业,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曾因造纸产业关停而陷入困境的芦苇场,也书写出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双赢的崭新答卷。

责任编辑:申智林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