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机学院探索“驻企培养”,将课堂搬进生产线
人民日报客户端上海频道姜泓冰2025-07-10 10:05

今年盛夏,上海电机学院机械学院机制卓越2211班的课堂延伸进了工厂车间。在上海新松机器人有限公司的精密装配线上,在上海上飞飞机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的航空部件测试区、在上海安奕极企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设备前,28名学生以“准工程师”的身份,开启了为期两个月的沉浸式驻企实习。

据介绍,上海电机学院机械学院与企业共同构建了深度协同育人机制,组建了由企业骨干工程师与校内骨干教师构成的双导师团队。双方基于教学大纲要求,紧密结合企业当季实际生产任务与技术攻关要点,联合开发了涵盖零部件设计方案优化、航空制造工艺、三维模型数字化等核心技能的模块化实训项目,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零时差”匹配。在这一机制下,企业导师聚焦实战技能传授,校内导师则负责观察学生表现、收集企业反馈、协调解决难题,保障“车间课堂”的高质量运转。

“我见证了同学们从‘纸上谈兵’到‘上手能做’的蜕变。”作为校内导师的欧阳华兵老师欣喜于学生成长的速度。据悉,在上海新松,学生深度参与协作机器人应用调试项目,直面柔性生产线中的实际工程问题;在上飞装备,航空零部件制造的严苛标准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大国工匠”的精度要求;在安奕极,智能化设备的设计与测试流程让学生系统掌握了实际产品的系统集成逻辑。

“实习的经历让我明白,在机械设计领域,图纸是工程师之间沟通的语言,必须保持高度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也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学生章逸凡说,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诊断故障、优化流程、参与研发讨论,书本上的动力学分析、材料特性、控制原理在机器的运转中变得鲜活而具体,且这些认知并非书本可传授。

据悉,上海电机学院机械学院从大一阶段便启动认知实习改革,组织403名大一新生分别前往18家企业开展为期一周的认知实习。通过这种实地考察与自主研学的“产业初体验”,学生得以在专业学习初期,即为后续学习注入清晰坐标与内生动力。

学生在上海船用曲轴有限公司聆听现场讲解。上海电机学院供图

企业导师指导学生研究高压断路器生产线中的机器主体机构的组装。 上海电机学院供图

责任编辑:姜泓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