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林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团队,以创新非遗蜡染技艺为切入点,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传统工艺+现代设计+数字传播”的新路径,让古老的蜡染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
团队在大理周城村进行调研。
团队负责人喻厚洁说:“非遗不是封存在展柜里的标本,而是能融入生活的活态文化。我们这代年轻人,既要耐住性子学透老手艺里的门道,更要敢想敢做,让蜡染在现代语境里说出新故事——这不仅是传承,更是我们与传统对话的方式。”蜡染作为我国传统手工技艺,已有上千年历史,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记忆。然而,这一古老工艺正面临传承困境。团队在深入贵州、云南等蜡染发源地调研时发现,蜡染工艺存在传承难、创新少、认知低等问题,限制了其现代化发展。
团队在新型蜡染推介会上进行讲解。
团队成员拜蜡染老艺人为师,系统学习传统蜡染制作技艺,对蜡染图案寓意、制作工艺等进行完整记录和数字化保存。从点蜡力度到染色时长,团队对每个制作环节都进行了标准化整理,确保技艺传承的原真性。在此基础上,团队针对年轻群体的审美需求,将传统蜡染纹样与现代设计元素相结合,开发出一系列兼具文化底蕴与时尚气息的产品。其自主研发的动态纹样技术已实现产业化应用,通过与东南亚传统工坊合作试投产,使服饰纺织领域设计周期缩短70%。目前,首批“融合纹样”系列产品已完成标准化生产。
团队分享蜡染相关知识。
更值得关注的是,团队积极运用数字化手段推广蜡染文化。通过搭建线上平台、制作短视频等方式,生动展示蜡染制作过程和文化内涵。镜头下,蜡刀在布上飞舞,蓝色的图案逐渐显现,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奇,吸引了大批年轻受众关注非遗、爱上非遗。团队还打造了线上蜡染博物馆,举办线下《镜蜡水月》展览,实现线上线下的完整互动。
团队依托高校资源,联手打造了聚焦于蜡染领域应用的人工智能艺术生成程序—云锦。其中,云聚板块展示收录的13000种蜡染纹样;云析板块接入AIGC。团队还搭建了数字化平台,链接手艺人、生产商、消费者,推动蜡染手工艺的标准化和数字化创新。目前,已汇聚500余名手工艺人的信息,实现手艺人的信息可追溯。
团队通过引入非遗传承人对其进行培训和帮扶,创新传承模式,开发蜡染技艺培训课程,开展技术培训,与蜡染技艺传承人合作成立非遗工坊,用苗族蜡染技艺创新制作新潮的蜡染产品。
“智绘云锦”研究团队由计算机、艺术设计、数字媒体等专业人员组成,是一支多学科交叉、跨专业融合的团队。在团队的不断努力下,已获得国内外奖项25项,团队成员作为第一作者申请发明专利1项、外观专利6项、软件著作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