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7月上旬,长江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氢心之光”志愿者服务团走进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开展了一场融合科学探秘、非遗传承与惠民服务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化学+科普+文化”的创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智慧与科技动能。
志愿者带领小朋友们做科学小实验。受访者供图
科学实验进乡村 点亮孩童探索心
“用维生素B2就能召唤流星雨?”7月8日,濯水古镇的课堂上,志愿者的提问让孩子们瞬间沸腾。随着维生素B2粉末融入水中,手电筒照射下,黄色“星点”缓缓坠落,一场瓶中的“荧光流星雨”惊艳绽放。这场妙趣横生的实验,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直观感受化学魅力。
从奶茶成分解密到食品添加剂检测,志愿者们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趣味课堂。“配料表倒着看,越靠前含量越高”的口诀朗朗上口,奶茶糖分比色法实验让孩子们明白"好喝也要适量"。这些贴近生活的科普,让乡村孩童在玩乐中树立科学思维,埋下探索的种子。
化学视角读非遗 传统智慧焕新生
当非遗遇上化学,碰撞出别样火花。在渝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志愿者带领孩子们解读西兰卡普织锦的染色奥秘,从染料分子结构角度,讲解五彩丝线如何在土家先民手中织就经典纹样;解析苗族银饰锻造工艺中金属延展性的化学原理,让镂空雕花的流光溢彩有了科学注解。
更令人称奇的是“绿豆粉里的科学”课堂。志愿者从土家族传承500年的绿豆粉制作工艺切入,用“海绵吸水”比喻绿豆浸泡的膨胀原理,以“磨齿摩擦”解释石磨研磨的物理化学变化,让孩子们既懂了“挑、泡、磨、烙”的非遗技艺,又明白了背后的科学逻辑。这种"化学解码匠心"的方式,让古老非遗在青少年心中焕发新活力。
科普惠民接地气 精准服务助振兴
针对乡村实际需求,志愿者们化身“科普管家”:编制《家庭食品安全红绿灯指南》,教小朋友用比色法检测奶茶糖分、识别辣条防腐剂;开展日化产品成分解读实训,帮小朋友看饮料配料表;讲解化肥农药科学使用方法,为农户送上“田间化学课”。
此外,志愿者们拜访当地老党员,走访红军渡等红色文化景点传承红色基因,形成“科学普及+文化传承+民生服务”的多维惠民体系。截至目前,已开展科普讲堂16场,服务村民及孩童超500人次,编制《家庭食品安全红绿灯指南》等实用手册1套。
此次活动以化学专业为支撑,将高校智力资源与乡村实际需求精准对接,既让科学知识扎根乡村土壤,又让非遗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正如志愿者所说:“我们要做乡村振兴的‘催化剂’,让科学与文化的反应持续升温,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