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至8日,西南林业大学师生参与“张桂梅思政大讲堂”第十七讲录制。这场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主题的活动,在洱海湖光山色间铺展开一幅思政教育与生态实践交融的生动画卷,让师生们沉浸式体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习之旅。
活动现场的“生态集市”成了最热闹的打卡地。西南林业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精心设置的“标本工坊”与“绿色DIY”摊位前人头攒动。仿真生态框里微缩的自然景观栩栩如生,红嘴相思鸟标本羽翼鲜亮如初,家养兔标本姿态灵动,仿佛下一秒就会蹦跳起来。
学校师生们化身自然导师,手把手带领小朋友们制作动植物手工标本,一边示范剪裁、固定的技巧,一边娓娓道来背后的生态故事。“你看这羽毛的纹路,藏着鸟儿适应环境的秘密呢。”生动的科普讲解让现场人员对自然生态的认知不断加深,也悄然播下热爱自然的种子。这些静静陈列的标本,既是直观的教学工具,更是封存自然历史的“时空胶囊”,每一道纹路、每一处细节都承载着生态系统变迁的密码。
志愿者开展科普培训。
在科普互动区,师生化身“蝴蝶姐姐”“毛毛虫”,用童趣化的语言为小朋友们解锁昆虫世界的奥秘。她们细致讲解了中国本土蝴蝶五个科的形态特征与显著差异,还通过对比图片,清晰阐释了蛾类与蝶类在触角形状、活动时间等方面的区分标准。“蝴蝶的触角是棒状的,蛾子的却像羽毛哦!”通俗易懂的讲解让孩子们频频点头。随后,师生带领小朋友们分组开展实践教学,从标本固定到展翅整姿,耐心指导每一个步骤。当孩子们捧着亲手制作的双叉犀金龟标本和蝴蝶标本时,眼中闪烁着成就感与对自然的好奇光芒。
西南林业大学向当地3所中小学捐赠标本。
活动尾声,西南林业大学向当地三所中小学分别捐赠50套蝴蝶标本。这些精心制作的标本将成为中小学校园里的“自然教材”,助力学生们近距离探索生物多样性,在观察与思考中激发对自然科学的探索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