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瞰甘头条 | 兰州城市学院:“党建红”领航“科技蓝”
人民日报客户端甘肃频道2025-07-12 13:51

近年来,兰州城市学院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锚定建设城市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深入实施高质量发展“九大工程”,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服务地方发展等各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浪潮中,兰州城市学院电子工程学院“芯光引航”科普实践队以党建为帆、科技为桨,在陇原大地蓬勃开展了一场科学教育与思政育人同向同行的创新实践。

校地协同,党建领航下的科普生态圈

科普实践队积极响应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推动学科融合,培养创新思维”要求,探索课程改革,将科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贯彻落实“强化实验教学,推进人工智能、航天科技等前沿知识进校园”要求,先后与兰州交通大学附属小学、兰州市安宁区十里店小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甘肃省首个由高校党组织与地方教育系统联合打造的科普教育平台——“科学教育进校园”实践育人基地。

通过党组织结对共建,实现党建与科普工作同频共振,取得“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在科学教育领域的实质性突破,打造“红色引领、科技驱动”的科普教育新平台。

团队整合物理学、通信工程等多学科师生力量,组建跨专业科普队伍,传承“路易·艾黎”精神,并融入科普实践活动中,为团队的发展奠定坚实思想基础。团队将“人工智能机器人”“芯片开发”等高端设备转化为适合中小学的科普教具,破解基层科学教育资源瓶颈。“我们不是简单地把大学设备搬进中小学,而是通过‘科普化改造’,让前沿科技变得可触可感。”物理党支部书记郭中华介绍道。

团队先后进入兰州市安宁区幼儿园、北京实验二小安宁分校、兰州市安宁区十里店小学、兰州交通大学附属小学附属中学、定西市东方红中学、广河一中学校、白银市靖远县等开展科普活动,2024年至今开展科学教育进校园活动200余场,开发特色科普实验20多项,450余名大学生参与科普实践活动。

学段贯通,科普护航下的育人新探索

不久前,兰州市安宁区幼儿园变成了科学的乐园。“芯光引航”科普团队为3-6岁幼儿量身定制了“奇妙科学”活动。“积木工程师”活动中,幼儿们合作搭建的“抗震高楼”在地震模拟台上经受住了“强震”考验;“机器人剧场”里,智能机器人演绎左右旋转、跳高下蹲时孩子见证了机器人时代的到来。实践队创新采用“五感教学法”,通过看、听、摸、闻、尝等多感官刺激,让抽象的科学概念变得生动有趣。“上科普课的过程不仅教会我们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也帮助我们学会如何去深度探索科学的海洋”团队成员崔志高分享道。

针对小学生认知特点,团队开发了“问题导向式”科学课程,设计了“特工密信”“熔岩灯”“提东西的杯子”等趣味实验。孩子们用白醋写密信,加热显字探索酸碱反应;油水混合液中加入泡腾片,观察密度变化形成的“熔岩”奇观;利用大气压强,体验杯子倒扣提物的神奇现象。通过动手操作,孩子们在欢乐中理解科学原理,抽象知识瞬间变得生动有趣。“我们不过早灌输知识,而是重点培养观察力和好奇心。”安宁区十里店小学校长潘一望表示,这次科普实践队的活动,不仅为孩子们带来了欢乐,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探索科学的种子,让孩子们度过了一个充满意义的科技嘉年华。课程评估显示,参与项目的学生在科学兴趣、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能力均有显著提升。

在定西市东方红中学的“红色科创”课堂上,“芯光引航”团队将科技创新教育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在“芯片里的中国芯”专题教学中,通过拆解废旧手机,认识芯片的构造,极大地激发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意识;团队深入浅出地讲解机器人的多种功能,有效提升中学生对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浓厚兴趣;团队成员生动讲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在华创办培黎学校、推动工业合作运动等感人故事,引导同学们深刻理解并积极传承和弘扬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创新的实践创新精神。“这不仅是科学知识讲授,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兰州城市学院定西校友会工作站负责人、东方红中学校长赵红霞对本次科普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

实践赋能,协同创新续航下的育人共同体

“芯光引航”科普实践的成功,核心在于构建起“地方教育部门—高等院校—中小幼学校”联动协同机制,这一资源整合模式让单个项目的辐射效应呈现几何级数增长——截至2025年6月,项目已覆盖兰州市2个区县、定西市1个县区及白银市靖远县等地区,惠及13所学校的1.2万人次师生。

在服务基础教育的实践中,大学生志愿者同样收获了宝贵的成长契机。物理专业学生郭亚琴在日记中记录道:“为了让小学生听懂芯片原理,我必须把专业知识彻底嚼碎、吃透,这个过程反而促使我对学科本质的理解更深刻了。”项目数据侧面印证了这种成长——参与其中的学生党员,在创新能力、组织协调等核心素养评分,比同级学生高出15%至20%。更具意义的是,多名队员通过这段一线科普经历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方向,毕业后主动投身基础教育事业,将成长蜕变转化为育人初心。

经过一年半的科普实践深耕,“芯光引航”已硕果累累2024年,项目斩获第十四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团队创新实力与实践成效获得高度肯定。团队成员在各类赛事中也屡创佳绩:荣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西北地区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3项、省级二等奖8项、校级奖项12项,涉及第九届“华夏杯”全国物理教学创新大赛暨物理教育与普及研究论坛、第二届甘肃省节能减排创新设计大赛、甘肃省光电设计竞赛暨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第十四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多个平台。更值得期待的是团队长远规划——负责人王俪颖表示:“我们计划搭建‘科普教育资源云平台’,实现优质课例全省共享;同时联合发起‘陇原科普联盟’,携手甘肃其他高校将这一模式推广至更多地区,让更多人受益。”

新时代新科普育人实践的新气象

在推动“芯光引航”科普实践队活动开展过程中,团队所在的电子工程学院党委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围绕人才培养核心目标,主动开展社会服务工作,通过强化品牌建设、筑牢党支部战斗堡垒等多项举措,精心打造“实践育人”优质平台。团队专业指导老师所在的电子工程学院物理系教师党支部,获评“第三批全省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并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真正实现了“党建带科建,科建促党建”的良性互动循环。

科普实践队独创的《三阶三类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设置基础认知、综合应用、创新研究三个进阶阶梯课程,内容涵盖物理学、人工智能、芯片等多个领域。这套课程体系既兼顾了科学性,又融入了趣味性设计,为贯彻国家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提高各学段学生科学素质水平,营造学科学、讲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培育科学育人体系提供了良好思路。

夜幕降临,兰州城市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的实验室依然灯火通明。党员教师赵磊正带领团队调试新一代科普机器人,为第二天的乡村学校巡演做准备,大二学生徐俪容在整理小学生的实验报告,几百公里外的定西中学生正在视频连线中展示他们的科创作品……

校党委书记曹洁在项目总结会上表示:“我们用科技之光点亮孩子们的眼睛时,也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创新的种子。这不仅是教育薪火的传承,更是红色基因的赓续。”

签发:董洪亮

责任编辑:宋朝军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