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留守儿童学习薄弱环节,开设“一对一”作业辅导和学科强化班;开设自然科普、动手实践等课程,进行课外拓展;共同参与“萝卜蹲”“雨点变奏曲”等趣味体育游戏;以“校园欺凌情景剧”为载体,现场解读《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条款......
近日,长江师范学院“青春星火筑梦团”与重庆市涪陵区关工委深度协同,深入涪陵区南沱镇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关爱儿童实践活动。
活动合影。长江师范学院供图
活动期间,该团队围绕乡村儿童实际需求,构建“学习作业辅导、课外知识拓展、文化体育浸润、思想心理引领”四大成长模块,为当地乡村儿童提供全方位成长支持,以“行走的思政课”将教育动能注入田间地头,通过“校-地-关工委”三维联动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的青春动能。
同时,该团队还以“英模教育”为载体,结合雷锋、袁隆平、张桂梅等模范人物事迹,创新打造“妙笔丹青绘英模”“笔墨书廉洁”“音符绘梦”等“筑梦课堂”系列品牌课程。
据介绍,为深化校地合作,长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涪陵区南沱镇人民政府正式签署《大学生实践基地共建协议》,依托“校-地-关工委”三维联动机制,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动态管理平台,约定常态化开展支教、调研、文化服务等活动,并探索“线上+线下”长期帮扶机制。
“‘校-地-关工委’三维联动机制,构建了‘高校供给-政府落地-关工委护航’的协同闭环,这是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制度创新。”涪陵区关工委主任龙正学表示。
长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祝国超教授表示,学院已将“关爱儿童”纳入“三下乡”品牌建设项目,并开发“英模教育”数字化课程资源包,久久为功,惠及更多乡村儿童。
“看到孩子们从羞涩到自信的笑容,我们深感责任重大。”青春星火筑梦团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廖雪飞说:“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将继续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爱心点亮童心,让青春在乡村振兴中绽放绚丽之花。”
此次活动不仅是高校服务社会的生动实践,更为校地协同育人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范例。随着长效合作机制的建立,长江师范学院与涪陵区关工委、南沱镇人民政府正携手书写“校地合作、关爱儿童”助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