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携手援教九载 高原同心共育格桑花——惠州学院与惠阳区教育对口帮扶林芝朗县纪实
人民日报客户端西藏频道琼达卓嘎2025-07-15 16:30

惠州学院与惠阳区作为校地结对共建单位,双方按照广东省委省政府援藏工作部署,携手同行支援西藏林芝朗县教育事业,以教育之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着力为当地锻造“带不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2016年至今,惠州学院与惠阳区累计选派15批207名大学生及教师赴朗县支教,共同谱写了新时代教育援藏的惠州答卷。

山海情长,以交融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惠州学院支教团队精心策划“民族之花满校园”“惠朗一家亲”系列活动。通过云端直播,带领300余名朗县儿童“云游”惠州学院校园,汉藏学子隔屏合唱《爱我中华》,在《陪藏娃“云”游惠院》等活动中,浏览量破万,情谊跨越千里山河。华南师大附属惠阳学校积极搭建“云端”桥梁,常态化开展“书信传情”“云端共读”“手工艺品互赠”“线上书画赛”等活动,两地学子分享学习生活,在字里行间、笔墨色彩中传递着汉藏情谊。惠阳区第八中学及附属小学与朗镇小学共同打造了实体化的“惠朗情”实景园,让这份跨越山海的友谊有了扎根生长的象征地。

支教队员通过搭建“口语桥梁”,发起“每日一句”互学普通话与藏语活动。创新设计融合汉藏文化的特色课堂,将现代知识融入藏族传统,改编藏舞为课间操,同赏格桑花海,共跳热情锅庄舞。侗族、壮族等不同民族的支教队员带头组织红歌赛,各族师生在歌声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惠阳区教师在日常教学和活动中,还积极向朗县学生介绍岭南文化、客家风情,在惠朗学子共同参与的“手牵手、心连心,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夏令营等活动中,两地学生在共同研学、朝夕相处中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肌理,结下了纯真友谊,如同“盛开在雪域高原与岭南大地的并蒂莲”。在朗县惠州大桥通车仪式、“石榴籽一家亲”冬令营等重大活动中,总能看到支教队员的活跃身影。他们学习藏语、唱藏歌、跳藏舞,深刻感受西藏同胞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与当地人民结下深厚情谊。支教经历成为两地青年共同的精神烙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实践。

精准滴灌,以优质资源赋能朗县教育提质增效

惠州学院充分发挥师范教育优势,精准匹配朗县需求,每年选派30名优秀大学生组成援藏支教队。支教覆盖学前至初中各学段,有效缓解了朗县师资结构性短缺问题,2024年朗县小考、中考考入内地西藏班人数突破40人,创历史最佳。

针对朗县少儿科学教育薄弱的痛点,惠州学院累计投入100万元,专项研发《少儿科学课程》,共建“惠州学院•科学教育特色园”。该项目不仅激发了少儿科学探索热情,形成校园科学文化氛围,更在幼儿园管理、教师专业发展、科研教改等方面提供持续帮扶,助力当地教育理念更新与教学水平提升。支教队员将课程与课外活动结合,引入新颖教学方法,举办“体艺节”、英语节、数学文化节、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生活,也有效提升了学生综合素养和学习兴趣。

理念革新,以智慧与情怀播撒希望种子

惠阳区支教老师刘子文扎根林芝三年,推动建立“1+3+N”办学模式,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目标,建立周测制、月考制、导师制等三项基础制度,拓展多元化教学支持(如小组合作学习、学科活动等),形成立体化育人体系。支教期间,朗县中学2020年中考成绩跃升至林芝市第四名,综合考评排名第二。

援藏经历深刻塑造了每个支教队员的青年人生轨迹。惠州学院支教队员郭建辉(音乐学专业),毕业后放弃沿海工作,扎根波密县完全小学,成立该县首个“童声合唱团”,成为当地音乐教育骨干教师。队员刘尹荣(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支教后参军入伍,主动请缨赴西藏军区戍边,将青春誓言书写在雪域高原,荣获“四有”优秀士兵。他们的选择,正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生动写照,激励更多学子投身基层。

九年倾情援藏,惠州学院与惠阳区以教育为纽带,在雪域高原浇灌出民族团结的格桑花,为朗县打造了“带不走”的教育发展内生力量。展望未来,乘广东省“百千万工程”东风,校地双方将在共建产学研用平台、培养培训基层专业人才、助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深化合作。惠州学院深厚的教育资源与科研实力,叠加惠阳区坚实的教学教研实践,必将汇聚成更强大的帮扶合力,持续赋能朗县乃至林芝教育高质量发展,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实践中,续写惠朗情深、山海共荣的时代新篇。(通讯员:梁吉平、朱林生、余慧

责任编辑:袁泉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