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实情、出实招、办实事,开门教育见行见效
人民日报客户端安徽频道2025-07-17 12:39

“原来校区东北角的一片预留空地,长期闲置,最近根据本人提议,被学校有关部门精心设计打造成师生休闲区,为校园增色不少”。对自己在学校“民声呼应”平台上一项提议能够被有关部门采纳并很快落实到位,建筑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副教授陈鸿感到十分欣慰。

学习教育开展得好不好,党员干部作风是否转变到位,群众感受最直接、也最有发言权。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安徽科技学院坚持开门教育,注重群众参与、注重畅通渠道、注重改善民生,着力查实情、出实招、办实事,在问需于民、问效于民、问计于民的生动实践中,推动开门教育见行见效。

把身段“沉下来”,畅通渠道查实情

“学校党委书记和我们6位在一线工作的辅导员直接围坐在一起,就如何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辅导员队伍建设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大家虽然都提前预设了一些书记可能要问的问题,但书记现场发放了自己拟定的交流提纲,这是大家始料未及的。我们觉得书记就是想听听我们的大实话、真心话吧”。对于前一段时间学校领导与专职辅导员的一次“面对面”恳谈会,财经学院专职辅导员张俊感触颇深。

学习教育以来,校领导班子成员先后深入三个校区,通过组织召开各类座谈会、“四不两直”调研、校领导接待日、学生午餐交流会、设立意见建议箱、创设民声呼应平台等线上线下方式,积极践行“四下基层”,广泛征求师生群众对党员、干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的意见建议。仅学校层面就召开各类座谈会12场,将其中46条意见建议制发“四清单”,明确牵头领导、责任部门与完成时限,闭环跟踪落实。对于民声呼应平台收集到的125条意见建议,进行逐一落实回复,意见建议回复满意率达97.5%。

把难题“摆出来”,刀刃向内出实招

多校区运行与治理工作,是学校发展中的大事,也是件难事。学校坚持系统谋划、统筹调度,在广泛调研与论证基础上,及时出台多校区运行与管理方案,建立起一整套多校区运行管理机制。同时建立与地方政府定期会商机制,妥善解决家属安置、子女就学、通勤安居等民生保障问题。在滁州校区工作的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李晓东说,“搬迁入驻工作既体现了党委的战略谋划与科学布局,也检验了多部门联动协作的担当精神与务实作风。实践证明,只要大家敢于面对矛盾、上下齐心协力,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在开门教育过程中,学校不回避问题、不掩饰矛盾,面对“送上门”的社情民意,深度检视工作瓶颈,多维思考存在问题,实现问题查摆与整改落实一体贯通。校级领导班子共查摆出8个方面23个问题,明确了13个责任部门,制定75项具体举措。特别是针对广大党员干部反映比较集中的请销假审批程序繁琐、文风会风不实等老大难问题立行立改,并及时公布办理结果,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确保整改落实不流于形式、不浮于表面。

把职责“扛起来”,聚焦民生办实事

群众利益无小事,只有将学习教育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民生问题紧密结合,才能推动各级党组织以扎实作风查改问题、办好实事。“原来的办公系统用起来是‘忍受’,现在的系统用起来就是‘享受’”,滁州校区管委会综合办副主任王钊提到此项工作不无感慨地说。原来的办公系统运行已达十年,兼容性较差,而且经常卡顿,用起来十分不便,教职工也多有反映。今年以来,借助学习教育契机,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对原有的办公系统进行全面升级,显著提升了运行效率。

学校在学习教育中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坚定不移改进工作作风,为民办实事,以“徙木立信”的决心和锲而不舍的韧劲,把作风建设成果切实转化为为民服务的成效。学校先后投入360余万元,将高品质教职工之家建设、校区间通勤条件改善、龙湖校区运动场地维修改造、智慧图书馆建设等10件民生工程列入“重点民生事项清单”,并要求相关责任部门按整改时限要求序时推进落实。在整改落实中,学校还专门出台督查督办工作实施办法,创新督查督办机制,把师生急难愁盼民生问题纳入重点督办事项,确保师生诉求落细落实。

责任编辑:李俊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