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西藏的生态环境关乎国家发展大局、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党中央提出把青藏高原建设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西藏自治区聚焦“把青藏高原建设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重大政治责任和重要历史使命,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为引领,创新性地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高地创建一体谋划、一体推进,着力破解了一系列深层次问题,生态文明高地创建取得重大进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从南北山绿化工程到清洁能源基地建设,从生态修复到绿色低碳发展,西藏正以创新思维和实干精神,在青藏高原上书写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在这里,每一棵新栽的树苗、每一座新建的风电场,都在诉说着关于绿色发展的动人故事。
记者:2022年种的第一棵树还记得在什么位置吗?
米久:在那边,当时我们种的是香花槐,现在已经有7米多高了,开花非常香,在我们宿舍附近都能闻到,看着我们这几年种的树每年都长高,很有成就感……
米久是拉萨北山拉鲁湿地生态修复片区的绿化养护工人,近期他和工友们的任务是给已进入养护期的部分树木做人工灌溉。2022年他们在这里栽种的第一批苗木,如今已长高成林,昔日的荒山秃岭逐渐披上绿装,展现出勃勃生机。
米久正在拉萨北山拉鲁湿地生态修复片区务工
拉萨北山拉鲁湿地生态修复片区是西藏自治区南北山绿化工程的一部分,拉萨市林草局党组副书记、局长格桑罗布说,南北山绿化工程以拉萨河为主线,涉及拉萨市、山南市9县(区),规划用十年时间实现“五年增绿山川、十年绿满拉萨”的目标。
格桑罗布: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是西藏历史上首个大规模植树造林的重大的生态修复工程,以拉萨河为主线,以山体两侧第一重山脊可视范围为重点,东起墨竹工卡县尼玛江热乡,西至曲水县茶巴拉乡,东西绵延近 200 公里。计划完成国土绿化面积 206.72 万亩,其中拉萨市范围内是194.37万亩。
项目团队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精心筛选了油松、樟子松、山杏、沙枣等12种具有优异耐寒耐旱特性的乡土树种
“通过这几年来的不断摸索和总结,我们现在基本上形成了,海拔3900米以下乔灌种植针阔混交的造林模式,(海拔)3900~4100米是以灌木种植为主,海拔4000米以上是以封山育林为主。”格桑罗布详细介绍了造林工程的科学规划与实施过程。他表示,在为期三年的实践中,团队持续开展技术总结与经验积累,不断优化造林方案,使造林工作逐步实现了科学化、规范化的目标,造林成效显著提升。
“在高海拔的位置,我们基本上都是用无人机进行吊装。所有的上水系统,我们都做了智能化的控制,目前开始逐步推行滴灌和喷灌结合人工的浇灌方式。”片区承包企业负责人先熊强介绍,3年来,工程还逐步探索实现了人背马驮到无人机吊运苗木、客土、灌溉管线等物资运输新模式,解决了传统运输受地形限制的难题。推广使用喷灌、小管出流等技术,开启南北山绿化智慧灌溉新模式。
南北山绿化工程推行承包造林和先造后补模式,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撬动社会投资约20亿元。截至目前,已完成造林107.93万亩(其中,拉萨市89.57万亩、山南市18.36万亩)。栽植苗木1.2亿余株,总体成活率85%以上。
拉萨周边山体绿量显著增加,森林总量直线增长,沙化土地和沙尘天气持续减少。米久望着眼前这片绿意盎然的青山告诉记者,“以前这里是一片荒山,现在种上了树,环境变好了,我以前打零工收入最多三四千还不稳定,现在每个月有9000元,收入也增加了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作为一项劳动密集型的生态工程。截至2025年6月底,南北山绿化工程吸纳农牧民群众就业900万人次,带动群众增收30亿余元,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农牧民参与造林
依托南北山绿化而建设的南山公园,曾经是荒山秃岭、缺林少绿,现在已成为一座集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公园,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玩,成为市民、国内外游客的网红打卡地,带动经济的发展。“‘五年增绿山川’的架构已经基本成型,我坚信通过我们持续不懈地努力,未来的一段时间,‘青山拥南北,绿水绕古城’的高原生态宜居城市一定会实现。”格桑罗布感慨,作为这项生态工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自己深感荣幸与自豪。
拉萨两岛内河绿色生态廊道
在南北山绿化工程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拉萨市中心城区的生态建设也在同步推进。水系生态治理工程(二期)和两岛生态公园的建设,为这座高原古城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
在拉萨河右岸的仙足岛与太阳岛之间,一条长达4.1公里的绿色生态廊道蜿蜒延伸,35万平方米的滨水空间焕发新生。清澈的河水在节制闸的调控下静静流淌,两岸18万平方米的水面与16万平方米的绿地交相辉映,三座新建桥梁横跨河面,将两岸紧密相连。
“我们打造了包括滩、岛、林、湖、生态清水的一个生态长廊,构建了有六滩四岸的生态空间……”工程设计负责人丁阳介绍。
而在太阳岛上,一座占地5.2万平方米的生态公园已然成型,蜿蜒的步道、宽敞的休闲广场、设施齐全的健身区,为市民提供了亲近自然的理想场所。居民冬查就常在附近散步:“环境特别优美,这几年通过绿化工程,老年人有去散步的地方,还有健身区域,生活过得非常幸福。”
西藏的发展步伐并未止步于绿水青山的守护,而是以更广阔的视野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不止于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西藏正以创新思维和战略眼光,深入推进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积极开展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布局示范,促进水电、光伏、锂电储能等产业链条协同发展。截至目前,清洁能源已建在建装机达 2706 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 96.32%,位居全国前列。
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北麓,壮阔的雅鲁藏布江南岸,青藏高原横断山脉的褶皱间,蕴藏着中国最极致的“风”“光”。
在西藏日喀则市萨迦县中核萨迦30万千瓦风光储一体化场区,蓝天如洗。白色风机矗立,叶片呼呼转动;脚下草地黄绿起伏,远处山峦明暗交错,云朵翻涌。苍穹下,新能源的热血正撞进眼底。中核(西藏)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杜长春介绍,该项目是西藏自治区重点新能源建设项目,也是目前全球超高海拔地区单体容量最大的风电项目。
“风电场区最高海拔为5194米,该项目总装机容量30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20万千瓦,创新性地采用‘风电场+光伏电站+储能系统’三位一体的开发模式,带来更稳定、高效和可持续的能源解决方案。项目年平均发电量超过5.7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6.4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5.01万吨、二氧化硫45.34吨,环境效益显著。”
曾经萨迦居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农业和畜牧业。项目建设过程中,西藏公司与当地政府积极开展合作,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岗位,开展捐赠帮扶和安全知识宣讲等各种公益活动。
“2023—2024年累计带动1.23万人次农牧民参与项目建设,发放劳务工资共计277.7万元。并灵活运用当地资源,支付农牧民机械租赁费用达1041.16万元,实现‘资源变资产、牧民变股民’的共赢模式,以前牛羊是高原牧场的全部,现在风光也成了新‘牧场’,让当地牧民真正成为绿色发展的受益者。”杜长春说。
该项目于2024年11月投产运营,目前上网电量占日喀则地区用电负荷20%。风电、光伏和储能构建成一个巨大的绿色“充电宝”,形成多能互补能源格局,实现可再生能源的最大化利用。杜长春说,这将有效补齐水力发电夏盈冬缺、光伏发电昼盈夜缺的短板,保障人民群众冬季供暖和电力安全供应。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为全球高海拔地区新能源项目开发提供可复制宝贵样本,更为全球高海拔新能源开发提供了“中国方案”。
与此同时,近日,位于西藏那曲市安多县的土硕100兆瓦光热电站正式开工建设。这是西藏首个塔式光热电站,建成后每日可实现16小时连续稳定发电,年均发电量可达2.6亿度。电站创新性发展“弱电网下超高海拔塔式光热电站关键技术研究”,破解高海拔、强紫外线、严寒缺氧等环境难题。
从荒山披绿到清洁能源开发,从生态修复到绿色低碳发展,西藏自治区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为引领,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这片雪域高原正以崭新的姿态,向世界展示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西藏样板”。(孙鲁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