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石在精密仪器中悄然凝结成高端超硬材料,光纤传感网络实时守护跨黄河能源动脉,兰考盐碱地里秸秆地膜孕育出国家地理标志蜜瓜——这些场景,共同勾勒出哈尔滨工业大学郑州研究院(以下简称“哈工大郑州研究院”)扎根中原大地、让科技创新结出产业硕果的生动图景。
近年来,哈工大郑州研究院聚焦高效能成果转化目标,将实验室的创新火花锻造成产业升级的“金钥匙”,在服务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激活创新生态中,走出了一条科技成果转化的特色之路。
靶向攻坚,锻造产业升级“硬支撑”
“科研选题始终盯着河南产业的需求和痛点。”哈工大郑州研究院院长刘铭辉道出研究院的科技成果转化逻辑。自成立以来,哈工大郑州研究院便将实验室创新方向与河南重点产业深度绑定。
河南作为超硬材料产业大省,长期面临高端装备依赖进口、核心材料制备技术不足的困境,研究院联合孵化的河南碳真芯材科技有限公司成为破局“生力军”。该公司成功融资5000万元,投后估值达6亿元。其开发的大尺寸金刚石生长装备,一举解决传统装备生长面积小、均匀性差的难题;研发的金刚石复合材料,技术指标国内领先,为河南超硬材料产业链补上“高端装备—核心材料—应用器件”关键环。
在光子传感领域,该院董永康教授团队研制的分布式光纤监测系统为能源大动脉装上“智慧神经”,实时保障设施安全。团队今年将建成河南省首个大容量光纤传感网络拉丝塔,满足河南乃至全国市场需求。昔日“卡脖子”领域,正成为河南装备制造新亮点。
科技助农,盐碱地结出“甜蜜果”
兰考县的蜜瓜大棚里,种瓜大户李永健捏着两块土壤对比:使用秸秆地膜的地块疏松发黑,传统塑料膜覆盖的地块板结泛白。“以前用塑料地膜,地越来越‘瘦’,现在秸秆地膜90天就降解,还能当肥料!”李永健的话,道出了科技助农的实效。
兰考蜜瓜种植曾饱受塑料地膜“白色污染”困扰。该院于艳玲副教授带领生物质资源化团队,将可降解秸秆地膜和腐殖酸有机肥带入大棚。“少花农药肥料钱,甜度和产量还翻番!”李永健的账本算出了科技价值。试验田土壤pH值回落,蜜瓜甜度提升,产量增长近一倍。
目前,兰考科创园秸秆资源化中试基地加速建设,投产后年处理秸秆300吨,产出生物基肥料150吨。这项技术让“兰考蜜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获得可持续发展底气。
机制创新,跑出成果转化“加速度”
“今年7月,全院行政人员全部取得初级技术经理人资格!”该院院务委员鄂羽佳介绍,这份亮眼成绩单背后,是研究院构建的“概念验证+孵化器+产业投资+技术经理人网络”全链条转化模式,为成果转化按下“加速键”。这些技术经理人将科研术语转化为企业需求语言,把产业难题拆解为科研清单,推动成果转化跑出加速度。
2024年,该院入选郑州市首批概念验证中心建设试点,跻身河南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培育名单。目前研究院正筹建河南省技术经理人协会与技术经理人实训基地,为成果转化注入持久动力。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该院已孵化近50家科技企业,完成70余项成果转化,覆盖机器人、新能源环保、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哈工大郑州研究院的实践印证:唯有科技与产业同频共振,创新沃土方能绽放繁花。黄河之畔,更多科技成果正走出实验室,更多田野希望正在孕育——这把科技“金钥匙”,正在打开中原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方敏 梅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