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理工大学着力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人民日报客户端辽宁频道2025-07-21 12:40

如何让思政课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沈阳理工大学以“行走的思政课”为抓手,让思政教育真正“活”起来。

两条路线——思政课的创新之路

沈阳理工大学始建于1948年,积淀了深厚的兵工特色。以“行走的思政课”赓续红色文化基因、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学校打造“校内+校外”两条思政课路线。

校内路线充分利用校内的兵器博物馆、兵器广场、校史馆等红色文化资源,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组织不同专业学生,通过实景讲解、校史剧展演等形式,实现理论讲授与红色浸润同频共振。

图为学校获赠的曾在天安门广场升起过的国旗在行走的思政课堂首次亮相。

校外路线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上大思政课。通过组织学生赴革命老区、国防军工单位、抗战纪念馆、部队营地等走访学习,培育“红色寻访”宣讲团、郭明义爱心分队等品牌实践团队,打造具有鲜明兵工特色的校外实践品牌活动。

三维联动——思政课的生命力所在

当“行走的思政课”通过校内校外路线实现了空间上的拓展与覆盖,如何让思政教育在多方协同中焕发更强生命力?学校以“校馆、校企、校地”三维联动机制给出答案。

创建“三馆合一”实践场——

学校将图书馆、兵器博物馆、校史馆打造成为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阵地,兵器博物馆开展了科普活动等千余场实践活动,图书馆开展主题阅读推广活动,校史馆开设“校史里的思政课”。

图为学校为浑南区嘉华学校校区设计制作兵器科普场馆。

创建“校企协同”实践链——

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专业实践,聘请优质导师指导,让学生在企业中近距离接触武器装备研发制造流程,激发投身国防建设热情。

创建“校地赋能”实践圈——

学校与村镇、企业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共建,组织1823支实践团队,近12000名青年学子奔赴全国开展社会实践锻炼。

数字赋能——思政课的关键一招

学校开发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大数据服务平台,依托虚拟现实技术打造“虚实共生、感官联动”的沉浸式育人场景。2020年6月上线以来,共有1.3万次师生在各类思政课堂或教育活动中参加体验。

责任编辑:胡婧怡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