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安邦,重在基础;管党治党,重在基层。内蒙古包头市昆都仑区构建起“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为城市中心城区破解治理难题提供了“昆区方案”。
百家争鸣强党建
筑牢治理根基,激发组织动能
内蒙古包头市昆都仑区坚持把建强组织体系作为基层善治的根本保障,以织密组织根系、深化区域联动、汇聚模范力量为重要抓手,推动组织根系向下扎、资源力量向下沉、先锋力量向下聚,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切实转化为治理效能。
织密组织根系,延伸红色触角
全面推行“街道(镇)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675个党组织、1652个党小组实现86个社区全覆盖,成为政策宣传“轻骑兵”、民情收集“前哨站”。白云路街道创新打造“亭院党校”,集理论宣讲学习、协商议事、共建共商于一体,把“红色课堂”搬到群众家门口,现已开课20余节次,覆盖党员410余人,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市府东路街道采用“组织建设走在前”工作法,细化858个微网格,设立80个党小组,将党支部建立在网格上,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
图为白云路街道讲师团成员在亭院党校为辖区党员群众讲党课
深化区域联动,凝聚共治合力
创新组建党建联盟,建立吹哨报到等机制,整合多元资源下沉社区,协同解决民生实事,扩大党的影响力。卜尔汉图镇打造“村社党建联盟”,成立昆驿社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合作基地、包头市慕于草编农民专业合作社、包头市自然蜜语农事科普教育基地,为50余名农村妇女和社区居民创造了就业岗位。前进道街道联动商圈红色驿站,开办2场活动,惠及50余名新就业群体;实行“社区吹哨、联盟报到”机制,9家“红色联盟”单位领办10件民生实事,困扰老百姓的停车难、环境整治等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汇聚模范力量,赋能末梢神经
激发党员智慧,锻造专业化、能动性强的基层骨干队伍。林荫路街道将党员骨干嵌入网格党小组,由党性修养好、责任心重、群众基础强的党员担任党小组组长,确保党的“神经末梢”激活在基层治理最前沿。鞍山道街道鼓励党员围绕社区发展建言献策,让“共享工具角”“邻里互助日”等汇聚党员智慧的金点子落地生根,成为服务群众的有效载体。昆北街道442名在册党员主动认领“网格管家”“志愿队长”等岗位,带动600余名居民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切实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百花齐放促治理
创新机制载体,提升善治效能
包头市昆区立足实际、大胆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模式,以机制创新打通堵点,以精准服务温暖民心,推动治理从“碎片化”向“系统化”、“被动响应”向“主动创稳”跃升,有效盘活了社区内生资源,社区居民从“要我参与”变为“我要参与”,共绘基层善治“百花图”。
精准治理解民忧
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统筹解决民生堵点。黄河西路街道激活社区自治力量,打造“围炉夜话”党群对话平台,组织辖区居民定期围坐交流、开门纳谏,现已举办24场“围炉夜话”活动,解决200余件民生实事。沼潭街道引入“爸妈食堂”公益项目,为40名困难老人提供1500余次低偿助餐,织密“15分钟养老服务圈”。团结大街街道针对老年人实际需求,策划全年12期“幸福银发”公益集市活动,链接社区医院为60岁以上1000余名老人建立健康档案,为辖区2600余名老人提供百余场志愿服务活动。
图为黄河西路街道开展“围炉夜话”活动
多元协同破难题
治理重心下移、服务下倾,对群众诉求实行“限时办结制”与“网格员首接负责制”,实现服务零距离、响应无时差。昆工路街道构建“三会三网”物业服务管理治理体系,以“领导小组统筹会、‘化纠能手’协商会、经验共享交流会”三会联动明确各方责任,辖区12345政务服务热线物业服务投诉工单量同比下降11%。少先路街道打造“未诉先办、接诉快办、难诉共办”三级响应机制,闭环化解油烟扰民、管道老化等急难问题。
夯实治理“铁三角”
落实“党小组+网格员+单元长”三位一体的微治理“铁三角”机制,依托“熟人社区”优势化身“移动探头”,发现矛盾纠纷和治安风险隐患1635件,矛盾调处成功率达95.69%。阿尔丁大街街道推出“流动调解桌”主动开展上门服务,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全年累计化解矛盾126余起,12345热线同比下降30%,连续19个月保持零上访。昆河镇发动新就业群体担任“流动探头”,上报安全隐患156处,推动快递员从“服务对象”转变为“治理伙伴”。
百舸争流创先进
擦亮品牌标杆,竞逐善治高地
包头市昆区将品牌打造和标杆引领作为检验基层治理成效的重要抓手,推动各街镇在服务民生、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等领域竞相打造特色品牌,形成百舸争流、奋楫争先的生动局面。
社会治理促长效
昆工路街道深挖传统智慧,创新推出《“二十四节气”治理日志》,将基层党建、民生服务等106项任务融入节气周期,形成“按月推进、按季见效”的高效治理节奏,破解传统治理的“碎片化”难题,相关做法被多家平台报道,引起广泛关注。黄河西路街道以“一网治理”为导向,在“一轴四轮”网格化治理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党建领航、扩域拓维、共治赋能的基层治理路径,其友谊19号街坊四社区被中央社会工作部确定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观察联系点。
征集建议促和谐
阿尔丁大街街道“青松茶馆”作为全市首家人民建议征集特色基层联系点,将基层治理工作从“会议桌”转到“茶桌”,秉持“把茶泡开、把事说开、把心结打开”的理念,通过“民情恳谈会”“书记接待日”“征集令”等方式,将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化解于萌芽,处理在基层,成为深受群众喜爱的基层治理特色品牌,并被《社区》杂志(2025年4月下)、奔腾融媒、包头日报等媒体转发推广。
图为在“青松茶馆”举行“温暖工程”对接会
志愿赋能促发展
昆北街道推行“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模式,引入专业社工提供靶向服务。链接家庭医生和志愿者,为120名高龄独居老人定制“健康监测+生活照料+心理疏导”服务包,使老人意外事件发生率下降70%,其海威社区成功入围国家级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社区。友谊大街街道聚焦辖区青少年需求打造全龄段青少年融入社区治理计划,通过构建“1563工作法”,精准覆盖各年龄段需求,将志愿服务深度融入青少年参与社区治理的各个环节,形成可持续模式,其锦绣嘉园社区获评自治区级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社区和“包头市未成年人保护示范站”。
内蒙古包头市昆都仑区的生动实践就像一把金钥匙,精准解锁了基层治理的密码:党建强,则治理优、根基稳;机制活,则效能升、活力足;民心聚,则合力强、事业兴。下一步,内蒙古包头市昆都仑区将继续深耕组织根系、创新治理范式、擦亮品牌成色,推动治理效能从点上突破转向全域提升,奋力书写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昆区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