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至20日,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逐光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哲人故居艾思奇纪念馆、“中国乡村第一图书馆”和顺图书馆、司莫拉佤族村寨,以“学、思、践、悟”奏响见行见效“四部曲”,传习红色文化,厚植家国情怀。
学思贯通:在参观考察中感受哲人思想伟力
实践团队首站抵达艾思奇纪念馆。展柜中的艾思奇珍贵手稿、《大众哲学》油印本和一张张历史照片,无不诉说着一位奋斗青年如何让马克思主义接上“地气”并成为老百姓听得懂的家常话的求索故事。队员们在这里认真学习,更进一步了解了艾思奇的生平事迹和哲学光辉。
走进和顺图书馆,队员们感受乡土教育家李景山先生“最后一课”所展现出的“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教育家精神”。在清水乡司莫拉佤族村寨,队员们在“幸福的地方”开展社会调研和交流讨论,学习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有益经验,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伟力。
实践团队在司莫拉佤族村寨凉亭学习民族政策留影。马云赫 摄
践悟并行:开展培训,传习红色文化
在百年老校益群中学的教室里,实践队员们以“传播大众哲学,传承红色文化”为主题,开展了一场为期四天的“红领巾小小宣讲员”培训活动。培训课堂上,队员们结合考察学习,让中小学生们重新认识自己的“老乡”——艾思奇先生,并初步学习接受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课余时间里,队员们教孩子们做手工,将“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这个抽象的哲学概念融入到学习当中,使哲学可触可感;篮球场上,孩子们分组进行“投篮接力”,在传球与协作中了解个人的努力是团队成功的基础,团队配合则让个人努力发挥更大价值的哲理,从而体会“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跳绳比赛中,孩子们挥洒汗水,挑战自我,领悟“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实践团队参观艾思奇纪念馆合影。马云赫 摄
经过培训,小小宣讲员们走进艾思奇纪念馆,分场馆为游客进行现场讲解。从开始时的懵懂和羞涩,到进入状态后的从容宣讲,宣讲员们稚嫩但又生动的讲解赢得了现场游客的阵阵掌声。这样的宣讲对孩子们来说不仅是一场历练,更是一颗红色种子在其内心深处的生根萌芽。宣讲结束后,16名小小宣讲员们均被艾思奇纪念馆聘为“小小宣讲员”,他们将长期受邀到纪念馆开展讲解活动。
通过168个小时、7天的实践活动,实践团队成员们以学铸魂、以思启智、以践笃行、以悟润心,在开展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让哲人的光辉思想得到传承,让红色文化得以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