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的电影《南京照相馆》正在暑期档上映。该片从一个邮差的视角、一间照相馆的故事切入,深刻展现了这场暴行不仅作为一场热战,更是一场舆论战、文化战的全貌。
导演申奥表示,这部影片的创作,除了激励吾辈自强、铭记历史,更意在传递“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是中华民族战胜一切苦难的宝贵经验”。
“大量有信念的普通人并没有在历史课本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南京照相馆》讲述了他们的抗争”
记者:在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后的88年,电影《南京照相馆》的上映再次带领观众重温这段不容抹杀的历史。拍摄这部电影的念头是如何萌生的?
申奥:《南京照相馆》的创作缘起是我对这个题材太有感触。我的姥爷参加过新四军,我从小就听姥爷讲述关于正义与和平的故事。大概12岁的时候,我看了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第一部国产电影《屠城血证》,在心底埋下种子。2023年,电影《志愿军》的编剧张珂给我讲了四五个正在孵化的故事,其中之一是《南京照相馆》。我当即决定,第一部就拍《南京照相馆》。
记者:《南京照相馆》从一个小切口着手,呈现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的全貌。你们是如何找到这个叙述角度的?
申奥:每次创作我都非常依赖文献、纪录片、回忆录、采访等等资料。《南京照相馆》以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为载体,我们搜集了正式出版物、纪录片等大量资料。2024年6月,我和几位主创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调研。尽管此前我们已经了解不少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但真实历史的惨痛令人发指,一次次让我们震惊。每次开会都需要放大看这些照片,想象怎么去翻拍,每个主创都要经历一轮心理斗争:这个能不能拍?怎样去执行?用真人还是假人来拍?很多场景太惨烈了,我们没办法用真人拍。影片中的许多台词,是编剧写不出来的。比如,“看上去像一片血海血,色彩绚丽。我要有彩色胶卷就好了,将是一幅多么震撼人心的照片。”这是我们在资料中发掘的日军的亲口描述。
我们还参考了华东照相馆、秦淮照相馆这两个原型故事。当时南京有一条街道叫贡院街,就像现在每个城市都有的商业街。秦淮照相馆就在这条街的正当中,是一个很有仪式感的场所。那时候,一张照片就是一个家族永远可以流传下去的历史,照相馆可以串联起很多人群。我个人对胶片也有一份情结所在,相机在我心中有如图腾一般的存在。
记者:观众评价《南京照相馆》的人物很有代入感。全片以七个生活在南京的普通百姓的视角展开,他们最初只为活下去,但面对亲手洗出的罪证,面对日军耀武扬威的暴行、同胞的惨痛遭遇、民族存亡的紧迫,这群小人物做出了每个中国人都会做的选择。为什么要刻画这几个人物?
申奥:我们把主角设定为邮差,从邮差开始讲,对当代人会更有代入感。老金一家,代表在这场战争中受到迫害的千千万万个家庭。反面人物王广海,代表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投机分子。我们在搜集老照片的时候发现,当时除了抗日标语和海报,出现最多的就是“抓汉奸,杀汉奸”的标语横幅。军警则代表典型的抗战军人。
看了那么多历史资料之后,我们发现,在那一辈人身上有一种非常可敬的、崇高的,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就是信念。而大量有信念的普通人并没有在历史课本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南京照相馆》讲述了他们的抗争。
“以高度的使命感和严肃专业的态度面对创作,极力避免历史虚无主义”
记者:自1987年《屠城血证》上映以来,至今有超过10部相关题材的电影问世。这段历史值得一讲再讲,今天再拍,如何具有当下性,给观众带来新的思考和认知?
申奥:的确,最主要的是与当下的连接。剧本策划看完剧本后,向我提出了一个概念:侵华日军在中国发起的不仅是一场热战,更是一场舆论战、文化战。以往有不少讲述热战的电影,好像还没有影片去特别准确、特别聚焦地描述这场战争背后的文化掠夺、舆论争夺。我们决定沿着这个思路尝试。
我曾看到一组照片特别震撼。当时日军把在南京能找到的钢琴一批批地运回国,他们曾有一个巨大的仓库,里面搁满了从南京抢掠的钢琴。电影中,你会留意到孙中山题字的牌匾被肆意涂抹,井上的办公室里有一个展厅摆满了抢夺来的古玩字画……这些都展示了文化侵略的本质。
在那个信息匮乏的年代,一张照片就是一种非常强烈的信号。电影要传递的是,第一要筛选哪些信息是真的,哪些是假的;第二要分清谁是朋友,谁是敌人。我们在影片中把“朋友”两个字提到很高的维度,并且反复提及。其中一句重要的台词就是,“我们不是朋友”。侵华日军妄图震慑你、战胜你,最终是要奴役你,电影借“朋友”两个字揭露其伪善与欺骗的本质。
记者:你们怎么去处理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
申奥:要平衡二者的关系。我们要体现那一代人的精神和信念。作为电影,一定有戏剧的部分,在艺术上需要个体情绪的爆发和观众在观影情绪上的高潮。要扣人心弦,也要保证绝不能歪曲历史。
拍摄重大历史题材,不是每一个创作者都能在职业生涯里获得的机会。建组之初,我们就提出要对得起这次机会,要求所有工作人员都以高度的使命感和严肃专业的态度面对创作,一定要避免历史虚无主义,避免细节上的纰漏。
在我看来,电影是目前传播力度最大、覆盖面最广的艺术媒介。电影作品也是“活”的历史教科书。我们了解一个时代,了解一个时代的人文风貌,最直接的方式是去看看那个时代的电影。电影就是一个时代的影像见证,这是多么崇高的使命。我们作为创作者必须慎之又慎。
记者:影片上映以来,阿昌、伊藤两个年轻人对照性的命运,引发观众的讨论。你们想借此表达什么?
申奥:阿昌和伊藤这两个角色的性格都是从懦弱开始,一场战争彻底改变了他们——一个是有家国情怀、深怀大义;一个深受军国主义的荼毒。我们在这里面设计了两组“父子”关系,一个是老金跟阿昌的师徒关系,还有一个就是井上跟伊藤的上下级关系。前者的“父子”关系传授技艺,后者传播军国主义思想。希望通过这组对照关系,引发当代观众的思考。
这部电影里的演员都是“自动挡”,说实在的,我没跟演员说太多表演的事儿。我们的拍摄进度特别快,基本没有哪场戏的拍摄是超过三条,几乎演员每一次站到机器前面,状态就已经相当准确了。他们自己也做了大量的功课。
“希望电影在引发大家的讨论之后,形成一种精神凝聚力”
记者:影片中有许多台词发人深省。像王广海与毓秀的一组对话,王广海被侵华日军蛊惑,对未来不报有信心。毓秀反问他:“万一呢?那我们就成了罪人。”既具有典型性,真实再现了抗战之初的状态,又具有现实意义,警示当代人要铭记历史。
申奥:淞沪会战,四面八方驰援上阵,但当时的军事素养和武器都远远落后于日军。这场战争是一个工业国家对一个农业国家的侵略。当然,这种“散沙”的状态不是主观造成的。所以我把从历史文献中看到的“我们中国现在是一盘散沙”写进了台词。
这部影片的主题是讲吾辈自强、铭记历史,我还想表达的是,关于团结的意义。影片中的人物之所以能在那样的环境下把这些罪证传递出来,根本上也是因为团结。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一场人民战争的胜利,是千千万万中国人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才最终取得了胜利。
记者:“愤慨、痛心、清醒”……观众用这些词表达自己的观影感受。你希望观众带着怎样的感受走出电影院?
申奥:好的创作,把虚构的东西拍得像真的一样,不够好的创作,真实也会被拍得像虚构的。我希望这部电影在引发大家的讨论之后,形成一种有凝聚力的精神力量。
我们在创作当中一直反复提醒自己,这部电影必须肃穆,必须尊重历史。我希望观众从这部电影受到启发,对真正的历史感兴趣,通过学习和搜集相关资料,主动探寻历史的真相。我希望观众走出影院,在迎来阳光的那一瞬,感受到和平的来之不易。
记者:《南京照相馆》近期发布了海外上映的计划,你希望海外观众通过这部影片看到什么?
申奥:当年国际社会关注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对整个事件的走向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因为国际社会对于日军的施压,才导致南京大屠杀停滞下来。
作为创作者,我非常感激当年那些无私奉献的勇士,那些选择留在南京安全区域委员会的外国人。他们是可以选择撤退的,但是他们选择留下来,并且选择记录下来,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影像被找到、被公布,迎来最终的正义审判。
是若干的人组成了这个历史真相,而不只是一个国家的人,或者一个胶卷、一本底片。放到今天来看,我希望这部电影可以让我们与国际上有一个更好的沟通,让更多人清醒地认识到,反法西斯是全人类对于和平的共同期待,和平的成果需要我们共同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