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从“一尾鱼”到“一条链”
三峡日报2025-07-29 12:28

土老憨集团“清江野渔”休闲鱼肉零食生产车间一角。

7月26日,在位于湖北省枝江市仙女镇的康益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一条条壮硕的肥鱼(长江鮰鱼)在池中自在游弋。“这些鱼主要销往北京、上海、武汉和本地,马上又将有一车鱼发往北京。”合作社负责人贺必云说,上半年,基地销售肥鱼近20万公斤,均价42元/公斤。

康益合作社肥鱼产销两旺,是宜昌渔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宜昌大力推进养殖端提质增效,瞄准市场需求发展水产品深加工,挖掘渔事文化推进渔旅融合,一幅水美草茂鱼虾肥的喜人图景,正在广袤的乡村田野间徐徐展开。

特色养殖,创造“一产”高效益

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枝江渔丫头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全省率先建起池塘圈养系统,养殖加州鲈、长吻鮠等名优品种,实现了养殖尾水零排放,养殖环境无污染。

近年来,秉承生态、健康、绿色、安全养殖理念,宜昌因地制宜加快发展设施渔业,有力推动了渔业转型和绿色发展。

宜昌有“两条鱼”全国闻名,一是鲟鱼,二是肥鱼。

鲟鱼作为宜昌特色产业,基础设施水平全国领先。目前全市鲟鱼养殖企业发展到24家,年鲟鱼生物量突破1万吨,鲟鱼子酱产量超过180吨,产业年产值近10亿元,三项主要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

宜昌肥鱼因食材独特、文化积淀深厚而声名远播,位列宜昌十大名菜榜首。宜昌水产部门大力引导养殖企业采取设施渔业养殖模式,利用山泉水和水库水等优质水源,发展成鱼养殖和“吊水”养殖,产出的肥鱼品质上乘。

水产种业是现代渔业的“芯片”,宜昌水产部门坚持苗种先行,根据设施渔业特点和本土生物资源,“以养定种”发展名特优苗种繁育。铜鱼、鲈鱼、鳜鱼等名特优鱼类实现本地化繁育。全市年繁育鱼苗超15亿尾,年生产大规格苗种4万吨。

如今,宜昌名特优养殖鱼类占比达到50%以上,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南美白对虾、鳗鱼等“海鲜陆养”模式日趋成熟。预计今年全市水产品总量超过20万吨,产值达80亿元。

发力加工,提升鲜鱼附加值

宰杀、开背、冲洗……工人们在自动化流水线上熟练操作,经过几道加工环节,一条条大白刁、武昌鱼等鲜鱼变身鱼块、鱼头、鱼糜等产品。大暑时节,走进位于当阳市玉阳街道的宜昌福美园食品有限公司淡水鱼加工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

“今年1至6月公司完成产值4000万元,预计全年突破1亿元。”福美园公司负责人王军告诉记者。

宜昌境内江河纵横,养殖水面广阔,拥有枝江、当阳两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设施渔业优势明显。近年来,全市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19万亩以上,年水产品产量超过20万吨。量大质优且具有特色的初级水产品供应,为下游的水产品深加工提供了丰富资源。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全市水产品加工业逐步实现由单系列、少品种向多系列、多品种转变。”宜昌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杨军透露,如今,宜昌水产品加工业主要产品包括鲟鱼子酱、以“三去”(去头、去尾、去内脏)为主的冷冻品、鱼糜及干腌制品、水产休闲食品等。全市水产品加工业的兴起,提升了产品档次,延伸了水产业链条。

宜昌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水产品加工企业超过1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8家,水产品年加工总量近5万吨,产值超过13亿元,成为现代渔业的强劲支撑。

渔旅融合,拉长做强产业链

大暑时节,备受广大钓鱼爱好者关注的2025年中华垂钓大赛暨湖北钓鱼公开赛即将在当阳市拉开大幕。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将齐聚一“塘”比拼钓技,尽情享受“渔”乐时光。

赛钓鱼、观捕鱼、看表演、品美食……一项项渔事节庆活动的举办,在传承渔业文化的同时,不断推动宜昌渔旅融合向纵深发展,在独具特色的多样化渔旅融合发展之路上阔步前行。

在清江鲟鱼谷所在地宜都市高坝洲镇天平山村,村口石磨盘上的“鲟鱼小镇”,宽阔的“鲟鱼观光路”,随处可见的鲟鱼墙绘,还有名噪一时的全鱼宴……鲟鱼文化随处可见。

清江鲟鱼谷养殖鲟鱼110多万尾,是国内最大的陆上人工鲟鱼养殖基地。天平山村抓住清江鲟鱼谷落户契机,整合美丽乡村、移民后扶等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打造鲟鱼小镇,大力发展鲟鱼观光旅游产业。

位于昭君故里兴山县南阳镇白竹村的宜昌昭君土著渔业开发公司养殖基地,一个个活水流通的鱼池依次排列。慕名而来的游客观赏着兴山杨鱼,欢叫声在山谷里此起彼伏。

兴山杨鱼是宜昌西部山区重要的经济鱼类。上世纪末以来,因环境变化和过度捕捞,兴山杨鱼急剧减少。昭君土著渔业采用微流水养殖和仿生态技术,从神农架老君山引来活水,保证鱼的野生环境,人工繁育兴山杨鱼,鱼苗存活率在95%以上。

在昭君土著渔业公司的带动下,白竹村20多名农户有的发展土著鱼养殖,有的以鱼为业态发展农家乐、民宿,户均年增收在2万元以上,一条集养鱼、赏鱼、吃鱼、垂钓、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全渔旅游产业链初步形成。

责任编辑:吴君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