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载羊倌的传承与创新
天山网2025-07-30 11:10

7月的天山北麓,紫泥泉镇的夏牧场绿浪翻涌。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数字化赋能养殖、新科技助力发展”乡村振兴促进团穿过油画般的草原,在羊群环绕的毡房里,见到了中恒养殖场书记刘晓枫。这位“羊二代”用沾着草屑的衣袖擦净木凳,向我们展开了一幅跨越二十年的牧业图景。

牧鞭传家有传承

“羊圈是我儿时的游乐场,六七岁时,家里只有26只羊。”指着远处山坡上如云朵般移动的羊群,刘晓枫仿佛回到了童年。自小他就在羊圈与草场间穿梭:饲喂、接羔、跟着父亲翻越山脊转场。

至今他仍清晰地记得,父亲当年在151团负责美利奴羊养殖的岁月。父亲总爱提起那段跟随刘守仁院士扎根牧场的日子——院士顶着风沙观察羊群习性、彻夜记录生产数据、在无数次尝试中摸索品种改良的路径,还有风雪中的羊棚、深夜里不熄的灯火,都烙印在父亲的记忆里。后来,父亲开始独立创业,建起了自己的美利奴细毛羊养殖场。从最初的十只羊,渐渐繁衍至百只,再到后来的数千只,规模日益壮大。父亲始终秉持着从院士那里学到的在躬身实践中得来的真知,心中怀揣着一个坚定的信念:要让这由中国人亲手培育出的优质细毛羊——中国美利奴细毛羊(新疆军垦型),走出牧场,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大学毕业后他赴国内其他省份工作。然而,在2024年,一个坚定的念头让他回到了家乡:“父母老了,这片牧场需要年轻人接棒。”接手养殖场的第一年,就遇到糟心事。初夏转场时一群断奶羔羊扎堆不动并且轻微腹泻,他急得守了两晚,按父亲经验喂温盐水、加厚垫草、掺炒麸皮,折腾四五天才稳住。

如今,谈起这些曾经的波折,刘晓枫已能从容应对。他熟练地翻开手机里的“养殖笔记”,自信地说:“上周有几只羊吃料变慢,我对照笔记里的‘采食异常对照表’,发现是最近雨水多,牧草水分大导致消化差。按上面记的方子,我在草料里掺了10%的苜蓿干草,两天就恢复正常了。”现在,他坚持每天记录羊群采食、排便、活动状态。

而他如今精心繁育的肉毛兼用细毛羊,正是以父辈们曾参与培育的美利奴细毛羊为基础,结合市场需求改良而来的品种,既保留了优良的产毛特性,又提升了肉质品质,精瘦肉率远高于其他品种。“真是要感谢刘守仁院士的坚守,为我们留下良种,没有他培育的军垦型美利奴羊,就没有我如今这个偌大的养殖场。”

好品质靠“慢养”

“别人养四五个月出栏,我们得养足10到11个月。”刘晓枫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执着,“别人追快,我们求慢。”这看似市场竞争的“短板”,却被刘晓枫敏锐地转化为核心“长板”。

漫长的放养周期,让羊群在天山雪水滋养的辽阔牧场上自由采食百草,体内积累起丰富的风味物质。他深知当代消费者对健康与口感的双重追求,为此,他主动将羊肉、饮用水、饲草送检。检测结果显示:天山雪水各项指标优良,羊肉氨基酸丰富,重金属和兽药残留未检出——这份“绿色背书”成为他开拓市场的底气。

他积极联络国内其他省份从事旅游、供应链的朋友,让这份来自天山的“慢养”风味直达都市餐桌。市场反馈热烈而直接:“没有膻味,肉质嫩得惊人!”消费者惊叹的,正是刘晓枫对品质近乎偏执的把控——牧场坚持自繁自养,每年只屠宰当年羔羊,确保肉质纯净如一。

新牧人善“破圈”

“传统牧业不是守旧,是要把老法子变得更灵。”刘晓枫从容地说。无论是哈萨克族牧民顺应天时、敬畏草场的游牧智慧,还是父母精于舍饲、专注繁育的汉族经验,都被他细细咀嚼、汲取精华。

刘晓枫理解羊群“肉毛兼用”特性背后能量的分流,更懂得如何利用放养环境和时间变量,将动物生理特性转化为风味优势。一路走来,他将专业知识融入牧场实践,清醒地辨别着传统养殖的优势与局限,在实践中进行着谨慎的“取舍”与创新。

采访过后,刘晓枫受学生团队邀请,来到第三师51团、53团向个体养殖户进行养殖经验分享。在经验分享会上,他毫无保留地将个人实践所得倾囊相授,详细介绍了养殖场内羊群全年的养殖流程,包括不同时节的具体操作要点,分享态度恳切真诚。同时,他还展示了自家养殖场的屠宰品质,优质的羊肉进一步激发了其他养殖户的学习热情。

此次走访使学生团队对传承与创新的内涵有了深刻认知。所谓传承,是将老一辈的经验积淀转化为坚实根基;所谓创新,则是在这一基础之上孕育出向上生长的新芽。恰似刘晓枫手中的牧鞭与脑中的专业知识,前者承载着过往的智慧,后者昭示着未来的无限可能。(于朋 牛妙言

责任编辑:胡仁巴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