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医疗专家为何频频到河北这个县服务?
人民日报客户端河北频道

近日,一场高规格的手术演示会在河北省黄骅市人民医院举行。北京世纪坛医院院长、国内泌尿外科专家张骞受聘为该院客座教授,与沧州市及周边县市泌尿外科系统百余名医生共聚一堂、交流研讨。这一幕,正是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以党建为引领,依托“人才强冀工程”,柔性引才惠民的生动缩影。
党建领航,下好人才“一盘棋”
2023年初,在河北省委组织部“人才强冀工程”东风下,沧州渤海新区党工委黄骅市委组织部主动作为,成功推动“京津冀·渤海新区医疗人才一体化发展项目”落地黄骅市人民医院。
“我们精准对接省级政策,就是要破除县域引才壁垒,让高端人才的‘活水’浇灌基层医疗。”沧州渤海新区党工委委员,黄骅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丽梅介绍道。
医院党委闻令而动,成立书记、院长“双组长”制的医疗协同对接专班。2023年5月,医院党委班子南下广东,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胸壁外科研究所签署党建共建协议。一场连夜召开的“夜行党委会”敲定合作模式——仅7天完成远程会诊平台调试,20天内首批3台高难度胸壁畸形矫正手术在黄骅成功实施,创下“签约即落地”的“黄骅速度”。
党员成为引才“红娘”。超声科党员闫硕三赴北京,力邀昔日导师、北京安贞医院耿斌教授共建胎儿心脏超声远程诊断中心,累计为1200余名高危孕产妇开展远程会诊;肿瘤血液科党员董强则依托进修情谊,促成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两位教授在黄骅设立“名中医工作站”,不仅每月定期坐诊,更带教本地医师6人,填补了沧州地区中医肿瘤规范化诊疗空白。

柔性引智,国家级资源“零距离”
“柔性引才,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黄骅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刘西斌一语道破关键。医院构建“候鸟专家库”“名医工作站”“远程协作网”“技术孵化项目”四位一体机制,让专家“不迁户口、不转关系,带着技术来,留下团队走”。
“候鸟专家”月月见。与全国30家顶尖三甲医院合作,136名专家定期来院坐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柳晨教授名医工作室”“阜外医院孙兴国教授名医工作室”在黄骅相继落户。张骞教授作为“领头雁”,亲临手术带教,完成高难度手术27台。医院还深度参与国家级项目,如加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祁小龙教授负责的“中国居民肝脏健康促进项目”,筛查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社区居民3176人,筛查量居全国第一;参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汪涛教授“医防融合体系”项目,共建肿瘤“防筛诊治康”全链条管理模式。
5G赋能“云诊疗”。投入200万元升级远程会诊系统,与多家顶尖医院互联互通,北京专家每周固定时段“云端坐诊”。2024年6月,全省首例跨省5G远程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术在此完成——天津医科大学牛远杰教授300里外实时操控,手术90分钟,出血不足50ml,患者3天康复出院。目前,已累计开展远程手术会诊350例、5G远程机器人手术32台。
新技术“双轮驱动”。专家团队指导新建肿瘤精准治疗中心、ECMO救治单元,开展远程5G腹部机器人、肺结节微波消融术、单孔胸腔镜等40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三四级手术占比升至70%。2024年8月,黄骅市肿瘤防治中心获评国家卫健委发展与研究中心“县域肿瘤防治典型案例”,为河北省唯一入选县级医院。
百姓受惠,健康红利实实在在
“以前去北京看病,来回几趟光路费就两千多!现在北京专家月月到家门口!”65岁的患者张大爷说。去年9月,张大爷接受了张骞教授团队的微创手术,次日即能下床行走。柔性引才二年多来,该院累计为3300名患者实施高难度手术,远程会诊疑难病例572例,门诊患者2.2万人次,直接为本地患者节省外出就医费用3.2亿元。
筑巢引凤的同时,基层医疗网同步筑牢。黄骅市人民医院牵头组建16家紧密型医共体,通过“县聘乡用”为乡镇引进人才14名,开设联合门诊,构建“30分钟急救圈”,成功救治乡镇心梗患者89例。县、镇、村三级急救和慢病防治网络成型,让“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成为现实。
“我们将持续放大‘党建+人才’乘数效应,确保每月50名以上京津专家来院服务,让人才强冀工程在黄骅惠及更多百姓!”展望未来,刘西斌信心满怀。(王奕涵)

责任编辑:史自强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