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组团式”帮扶书写协作新答卷
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频道2025-08-03 21:29

2022年以来,广东坚决落实中央组织部等部委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部署,选派教育、医疗、科技人才“组团式”帮扶贵州省2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40所学校、10家县人民医院及产业协作项目。从教室到手术室,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广东的专家、教师、医生跨越山海而来,带着技术、资源和理念,与贵州的干部群众一起,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并肩前行。

务川自治县第二高级中学。陈展翔

2024年1月,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接过新一轮粤黔东西部协作“接力棒”。在两省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粤黔协作工作队的协调推动下,广东的“组团式”帮扶在贵州的教育、医疗、科技领域开花结果,不仅改变了当地的面貌,让老百姓的日子有了实实在在的盼头,更探索出东西部协作的广东路径。

教育协作:从“输血”到“造血”的帮扶新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协作是连接东西部的希望桥梁,更是实现区域协同共兴的关键纽带。广东省秉持“精准、可实现、可持续、有成效”原则,注重“输血式”和“造血式”帮扶同向发力,持续投入资源:每年统筹协作资金约3亿元用于教师培养、设施更新与校园建设;2022年以来,累计发动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捐资4.5亿元注入贵州教育。这一系列举措,为帮扶工作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珠海援建下,曾两次借址办学的务川自治县第二高级中学于2024年9月迁入新校区,其总投资2154万元中,700万元来自东西部协作资金,校园占地扩至50余亩,规模达老校区2.5倍,35间教室、18间办公室可容纳千名师生,实现了群众在家门口“上好学”的深切期盼。

校园环境的蜕变,成为帮扶成效最直观的注脚。从昔日不足百平、夏日闷热、冬日飘雪的简陋食堂,到如今窗明几净的餐厅里学生有序取餐,学生邓慧仙感触颇深:“菜品丰富了,阿姨打菜手不抖了!宿舍也从8人共用一柜升级为每人拥有自己专属储物空间。”

教育帮扶的深度更在于锻造“带不走”的师资力量。广东注重“名师领航学习共同体”帮带,通过名师示范、名师培训、名师帮带,示范带动帮扶团队与本土教师结成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学习共同体”,助力贵州打造“留得住、能战斗”的本土队伍。广东省教育厅每年组织省级名师团队入黔开展示范性、项目式带教活动,2022年以来,依托省“新强师工程”“南方教研大讲堂”“一对一置换”等项目,培养受帮扶地教研骨干155名、联合教研超100场次、培训超8000人次,指导协作市县联动组织2363人次市级以上名师示范带教,帮助建成名师工作室109个,结成“师带徒”“团队带团队”1171对。受帮扶地教师晋升职称934人次、获奖8603人次,20所高中教师获省市级以上教学竞赛奖291项,20所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达1430人。

锦屏县三江中学推行“双师结对+名师引领+科研兴校+全员培训”,创新组建“黔东南州T5高中学校联盟”;三都县中等职业学校实施“五环联动”,培育出省级教学创新团队3个,省级名校长、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各1名,“双师型”教师占比从不足30%提升至60%以上。

教育协作不仅是资源输送,更是理念革新。2022年以来,帮扶团队推动40所学校完成593项课堂改革,制订892项制度与462项帮扶计划。沿河民族中学和威宁民族中学便是典型:东莞援黔团队创新实施“一三五七”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优良率从53.3%提升至90%;广州援黔团队植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办学理念,深化绩效分配、教研体系与年级治理改革,赋能学校成功申创省级二类示范性高中。

数据见证成效:2025年贵州20所受扶普通高中高考本科上线率相比2022年帮扶前提升了26个百分点,10所获评省级示范性(普通或特色)高中。

职业教育也多点开花:20所受扶中职学校2022年以来累计获国家级技能竞赛奖36项、省级498项,18所获评“省中职强基工程校”、9所“省级优质中职学校”。台江县职校首夺全国思政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刷新贵州纪录,毕业生就业率达99.5%;剑河县职校在校生规模由帮扶前不足300人扩大到目前的1600余人,历史性获得世界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铜奖;晴隆县职校构建“五维育人”体系,联动大湾区企业破解“招生难、就业难”困境……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粤黔教育协作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夯基础、提质量、促均衡。广东省教育厅负责同事表示:“我们将认真履行好东西部协作和‘组团式’帮扶任务,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通过资源共享与理念创新,推动广东优质教育资源持续注入受帮扶地,助力托起受帮扶地每一个孩子的梦想。”

医疗协作:让百姓看病有“医”靠

看得上病、看得起病,享有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是百姓对健康的殷切期盼。

今年4月,在广东江门务工的陆先生因腹痛被广东省省级医院确诊为主动脉夹层,该疾病属于心血管危重症,异地治疗需先支付15万元的手术费,家庭经济困难的他求助于家乡贵州省榕江县人民医院帮扶团队,经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多学科专家会诊,派出专家团队周末乘坐高铁赶赴榕江县人民医院为陆先生手术治疗。历经5小时手术顺利成功,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且享受医保政策优惠。2022年以来,佛山市南海区创新实施“三江一寨”“周末手术班列”“健康直通车”等帮扶措施,累计选派27名医疗专家、开展健康直通车活动20余次、实施周末手术10余例,有效缓解了受帮扶地危重病手术缺口,帮助实现大病不出县。这背后,是一场跨越千里的健康守护行动。

一支精选干练的广东援黔医疗队伍在接到委派任务后,先后奔赴贵州66个脱贫县(市、区)370余所医疗机构。其中,50名专家组成的人才队伍,以“1名管理人员+4名专业技术人员”的“组团式”模式,精准支援10个国家重点帮扶县人民医院。广东带来的不仅是精湛医术,更有真金白银的投入。粤黔协作工作队协调到县东西部协作资金的10%以上用于“组团式”帮扶,推动受援医院基础设施升级、设备更新、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发展。

技术落地生根,才能长久惠民。广东省聚焦提升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在10家重点帮扶县医院推动建成胸痛、卒中等“五大中心”50个,完成率100%。2024年以来,这些医院门诊急诊量达338万人次,在国家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评定中全部达标,威宁、正安、务川、松桃县医院更跃升至三级综合水平以上。在广州市医疗帮扶团队的帮助下,紫云县人民医院骨干医师完成46项首例临床技术,其中当地独立完成19项首例手术。填补技术空白的同时,实现了多项零的突破,有效降低了转诊率,维持大病不出县的良好态势。

“输血”更要“造血”。广东医疗援黔专家深入病房与手术室,以“师带徒”形式新增培养260名本地骨干,开展手术带教2202次、教学查房2733次。东莞市医疗帮扶团队帮助松桃县人民医院实施《组团式帮扶人才培训项目》,推行“1+3+N”师带徒模式,创新“莞松医家论坛”学术交流品牌,培养业务骨干36名,带动9个受援科室近百名医护人员医疗水平有效提升。珠海市帮扶正安县人民医院通过“珠海班”建立“师徒”“珠海银龄专家传承人”培养机制和打造“义海情天”“务正道”“务本堂”三大学术品牌,为当地锻造了一支“带不走”的技术队伍。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调研组来黔调研看望帮扶专家时强调,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发挥好各自专业优势,强化“传帮带”,用心用情开展医疗帮扶工作,为当地培养一支医术高超的医疗人才队伍。

管理革新同样关键。帮扶团队为10家重点县医院“量体裁衣”,修订管理制度140余项,榕江县用大数据智慧调度医共体,沿河县推行“7S”精细化管理。跨省协作更突破地域限制:中山博爱医院与六盘水妇幼共建辅助生殖中心,广州番禺医院则与毕节威宁搭建起远程影像共享平台,让贵州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沿海三甲医院的优质服务。

从岭南到黔地,广东医疗资源的持续输入,使得贵州10所医院等级提升:1所三级乙等、3所三级综合、6所二级甲等,贵州“组团式”帮扶评估前10名中有6所是由广东省帮扶,做到了让老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有“医”可靠。

科技赋能:激活产业内生动力

在贵州的田间地头,一场由科技引领的农业变革正在悄然发生。广东与贵州两省农科院携手签订农业科技帮扶十条,从人才交流到技术支持,为黔贵大地注入强劲的创新动能。7个科技特派团队、21名专家深入从江、锦屏、晴隆等脱贫县,把实验室搬到田野间,让科研成果在泥土里生根发芽。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产业。2023年以来,在长顺县,黄埔区与长顺县东西部农业产业互助协作项目正破解着“优质难高产、高产不优质”的种植难题,累计投入140万元引入隆平农业科技的良种良法,让水稻亲本繁育有了新突破。而在大方县的中国白参菌科创园里,中山大学教授团队带来的生物技术正在重塑食用菌产业链,华南农业大学专家指导的辣椒示范基地更是创造了亩产5000斤、产值两万元的“山地奇迹”。

科技赋能的背后,是粤黔两地构建的立体化协作网络。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科技厅、粤黔协作工作队从广东选派30名农业科技专家组成10个科技特派团,深入到贵州脱贫县开展农业科技帮扶;两省教育厅、科技厅组织近20个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科技交流合作和人才培养。广州市科技局投入100万元专项帮扶资金,联合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力量,为蜂糖李打造从种质管护到数字种植的全链条解决方案。田间架设的摄像头、土壤感应器、气象感应器实时传输数据,一部《蜂糖李标准化种植技术暨种植月历》成为果农的“致富宝典”。2024年东西部协作资金再投入250万元建设的蜂糖李研究园,将基因组测序、节水灌溉等前沿技术引入传统果园,让“甜蜜产业”持续升级。

在黔南州农科院,一块“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黔南分中心”的牌子格外醒目。这个被誉为湾区“科创CPU”的国字号平台,已引进2256个蔬菜新品种,筛选出200余个适应当地种植的优质品种。五届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蔬菜新品种引种试验示范会的举办,让黔南农产品与湾区市场无缝对接。都匀摆茶基地更凭借卓越表现,斩获“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认证。

“广东专家手把手教我们疏花、追肥,连地膜都换成了可降解材料。”黔南州农科院的科技人员感慨道。十余名技术骨干赴粤挂职学习,广东专家团队定期深入田间指导,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人才培养模式,让环保降解地膜、水稻丸粒化包衣等新技术在贵州落地生根。更令人振奋的是,通过联合育种试验,黔南州已成功选育出4个适应当地环境的水稻新品种,特色红米、黑米正通过菜篮子工程走向湾区餐桌。

从实验室到田间,从种子到餐桌,粤黔科技协作正在书写着“山海情深”的新篇章。当无人机在蜂糖李果园上空盘旋,当大数据屏幕实时显示着土壤墒情,这些充满科技感的场景,正成为贵州乡村振兴路上最生动的注脚。正如一位参与帮扶的广东专家所说:“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让农业成为有奔头产业的可能。”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科技的种子已破土而出,孕育着丰收的未来。

山海情深,携手共进。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有关负责人表示:“要持续推动广东智力资源注入贵州受帮扶地区,双向奔赴助力贵州协作地区民生事业发展”。广东“组团式”帮扶的故事仍在续写,教育、医疗、科技这些关乎民生与未来的领域,正在粤黔协作中焕发新的生机。

责任编辑:李纵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