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吉林有什么?
有人尽皆知,有不为人知。
这里富有“存在感”:是东北抗日联军创建地、东北解放战争发起地、抗美援朝后援地,是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百年党史,吉林“三地三摇篮”红色标识留下不朽传奇。
这里也有“陌生感”:冬日虽寒,但却拥有世界顶级的粉雪、静风、暖阳和雾凇;夏天不热,22℃的清爽天生就是避暑胜地;春秋稍短,但是北国之春别有风味层林尽染突显山河之美;千里边关G331,更是分外壮美风景如画。
五色吉林,多姿多彩。
今天开始,人民日报客户端吉林频道融媒体栏目《观长白》推出“吉林有什么”系列,带你阅览白山松水。第一期聚焦“长白山三宝”:看参挺紫茎,续千年传奇;观矿泉珠涌,融林海清润;赏松花砚巧,凝墨韵香芳。
世界人参看中国,中国人参看吉林。
树木参天、郁郁苍苍,清泉流淌、清冽澄澈,阳光透过树叶斑斑驳驳洒在草木上,花栗鼠探头探脑穿梭其间,这就是吉林人参的生长地——长白山。
人参被誉为“百草之王”,吉林长白山地区是中国人参的原产地及核心产区,白山市、通化市、延边州都是人参产业重镇。吉林人参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世界总产量的40%。以白山市抚松县为例,地处山区寒温带湿润气候区,海拔在450-800米,年平均气温4℃,森林覆盖率87.6%,空气中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6万个。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出吉林人参的道地品质。
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百草经》将人参列为“上品”,药王孙思邈《千金方》曾收录了445个含有人参的医方。抚松县人参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王德富讲,人参具有补气、提升免疫力、缓解疲劳等功效,既可以保健,又可以治病。
在当地人的生活里,人参不仅是一味药材,还是常用的食材。随着鸡汤小火慢炖,融入蜂蜜制成人参蜜,或者干脆切丝拌进凉菜里,都是家常做法。
作为吉林人参主要产销区,抚松县拥有约1600年野山参采挖和460多年人参栽培的历史,“靠参吃参”是当地人重要的生活来源。如今,这里依然保留着“放山”的风俗,“跑山人”也会常年行走在密林深处,寻找着珍稀野山参的踪影。
和全省一样,曾经的抚松人参产业面临着标准不清、价格混乱、以次充好等问题,这些问题长年累积,阻碍了人参品牌打造和产品附加值提升。
2024年,吉林省委、省政府下决心彻底解决“人参卖成萝卜价”等问题,举全省之力推动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转变种植方式、规范市场交易、加强精深加工等措施,不断推动人参产业实现从原料销售到高附加值产品开发的转型升级。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统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优势产业壮大和新质生产力培育,构建体现吉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牢记嘱托,吉林努力攻坚。在抚松县人参现代化农业产业园里,一排排人参顶着红绿相间的人参果,少了几分神秘,多了几分可爱。总经理马友德说,每一排人参都是不同的品种,扫一扫标牌上的二维码,特性一目了然。产业园还有专门的区域在进行新品种的研发和新种植方式的试验,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人参种好。
走进万良国家级长白山人参市场,各种人参产品令人目不暇接。客流熙攘涌动、运货人往来穿梭,还有直播卖货人对着镜头滔滔不绝地讲解,一派热闹的景象。据介绍,全国80%的人参在此交易。一位店主李景富说,以前市场混乱,好人参反而可能卖不出好价。现在市场越来越规范,顾客和卖家都是受益人。
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在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向“深”加工,目前,吉林拥有人参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生物制品五大系列3000多种产品,实现了人参的全株开发利用。在抚松,就有600多款人参产品销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动4.5万人直接从事人参产销及相关产业。抚松县委副书记、县长刘怀辉说,依托人参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让优势产业真正成为富民产业,才能为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化发展注入强劲内生动力。
从高山林下的珍稀药种,到田间地头的规模化种植,再到产业链的不断拓展延伸,一株株人参里寄托着健康的期盼,承载着富民的希望。
总策划:汪志球
监制:孟海鹰
视频脚本:赵雅娇 刘以晴
出镜记者:赵雅娇 刘以晴
视频摄制:李成伟 赵雅娇
鸣谢:中共抚松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