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一支由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三校师生联合组成的“上游团队”社会实践团,奔赴云南省昭通市,开展了为期12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在云南大学滕祥河副教授的带领下,这支年轻的团队深入全国最大的跨县易地搬迁安置区——靖安安置区,用脚步丈量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用爱心温暖安置区留守儿童的美好童年。
实践团成员合影留念。
产业调研:探寻“筇竹不穷”的生金富民之路
近年来,大关县立足筇竹生态资源优势,将筇竹产业作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发展,全力打响“中国筇竹之乡”品牌。在大关县金竹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的筇竹加工车间里,实践团成员们详细了解了筇竹从原材料处理到精深加工的完整生产技术流程和质量管理体系。
“我们采用‘企业+竹农’的合作模式,通过成立筇竹工艺培训学校,每年精准就业培训2000人以上,打通就业渠道,孵化就业岗位3000个以上,帮助扶贫搬迁户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筇竹产品加工车间负责人介绍说。
云南大学“生态富民”调研队的同学们一边记录,一边思考如何进一步延伸筇竹产业链,发挥其生态产品价值。“可以依托大关竹海打造天然氧吧,充分运用竹林资源,发展竹文旅康养产业。”云南大学褚帅杰建议道。
实践队员在工作人员带领下参观筇竹产品加工车间。
体艺促智:暑托班照亮留守儿童的成长之路
“老师,陪我打羽毛球吧。”在靖安安置区远大幼儿园的暑期托管班里,实践队员正在和孩子们开展羽毛球、篮球、跳绳等体育活动。为充实暑托班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云南大学“大国良资”调研队、云南师范大学“乡土守护”调研队和云南民族大学“同心石榴籽”调研队的师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精心设计了体育、舞蹈、绘画等丰富多彩的体艺公益课程,并为暑托班捐赠了羽毛球、乒乓球、足球、篮球、跳绳等体育用品和铅笔、蜡笔、画纸等绘画用品,深受孩子们的欢迎与喜爱。
据靖安镇中心小学校长蔡发勇介绍,托管班服务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精准聚焦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除了志愿者的陪伴,更有让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孩子们能够在这里快乐地度过暑期。
一名五年级的学生在日记里留下了诚挚的心声:“我在托管班过得很快乐,等明年六年级了我还会来。”
实践队员和学生们绘制集体画。
实地走访:倾听社区搬迁群众的心路历程
围绕“代际传递视角下整村搬迁富民效应动态评估及提升路径研究”课题,实践团队深入当地社区开展系统性调研与访谈。“我们的研究不仅要评估富民效应,更要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提供学术支撑。”带队教师滕祥河表示。
实践队员对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实践感悟:在乡村振兴中书写青春答卷
“这次社会实践让我们真正读懂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含义,让我们深刻明白,青年学子既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在总结分享会上,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收获满满。
“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如何平衡现代城镇生活与传统农村生活?怎样建立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怎样促进安置区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这些思考让我们懂得,实践不是终点,而是研究的起点。”滕祥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