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天山南北,棉田翻涌绿浪,果林缀满硕果。石河子大学5669名师生组成的355支“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正奔赴兵团14个师市及自治区13个地州的田间地头、社区院落,用专业知识服务基层,用真心互动联结情感,在实践中书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青春答卷。
2025年石河子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胡艺檬摄
扎根沃野:以专业所长织密团结纽带
“赵教授,您看这葡萄枝是不是留得太密了?”在第七师一三〇团六连的葡萄园里,维吾尔族种植户买买提・阿不都拉握着剪刀,向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赵宝龙教授请教。烈日下,赵宝龙蹲在葡萄藤间讲解疏果技巧,手把手示范修剪动作,汗水顺着他晒黑的脸颊滴进泥土里。这场持续3小时的田间指导,让周边20多户各族果农掌握了科学修剪技术。
专业的力量,正在新疆的土地上跨越民族边界,生长出丰硕的果实。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的光伏试验田里,38℃的高温把空气烤得发烫。能源与材料学院的学子们正捧着特制毛刷,逐片擦拭光伏板上的沙尘。“这些‘能量板’积灰多了,发电效率会大大降低。”队员杨坤一边向围拢学习的农户解释,一边拿起红外检测仪排查故障组件。
在乌鲁木齐开往铁门关的K9772次列车上,医学院“慢病不怠慢,急救不等待”团队正用人体模型演示海姆立克急救法。“一手握拳抵肚脐,另一手包住拳头快速向上顶——”维吾尔族母亲古丽跟着比划,怀里的孩子好奇地伸手触碰模型。当她成功“救下”模拟异物卡喉的玩偶时,车厢里各族乘客的掌声一起响了起来。
这样的场景,在实践中处处可见:机械电气工程学院学子在一五二团2连调研葡萄病虫害,帮各族种植户梳理出“低成本防治方案”;食品学院学子在乌兰乌苏下四宫村蟠桃基地,结合食品物流课程所学,优化包装运输流程,帮助果农让娇贵的果子经千里运输仍保持完好;化学化工学院的“带货主播”在第四师六十一团的直播间里,用6小时让树上干杏走进全国2000多个家庭,屏幕上“兵团味道”的赞叹里,藏着各族农户共闯市场的默契。
更远处的沙漠边缘,水利建筑工程学院学子在昆玉市皮墨垦区红枣科技小院,教维吾尔族农户维护滴灌带,采用“量体裁衣法”科学施肥;动物科技学院在皮山农场,演示秸秆发酵技术,让玉米秆变成牧民的羊饲料。“每一项技术指导,都是一次跨越民族的信任传递。”动物科技学院沈文老师说,“当各族人围着同一块棉田讨论施肥,对着同一台设备学习操作,团结的种子便在泥土里扎了根。
农学院团队在第八师一二二团开展棉花数据测量。包盼盼摄
情暖基层:用真心互动浇灌团结之花
第三师五十三团第一小学的教室里,12名师范学院研究生组成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实践团,正围着课桌打磨教案。队员张涵林用红笔在纸上写写画画,旁边的维吾尔族教师们纷纷凑过来,指着拼音字母轻声跟读,时不时用手机录下队员的示范发音。这次专项培训要帮当地多所中小学少数民族教师攻克普通话等级考试,从单音节词到命题说话,每个模块都得精准发力。
相隔不远的图木舒克市,文学艺术学院“艺韵润疆・语传薪火”团队的活动同样热闹。社区广场上,队员们抱着吉他弹唱自编的拼音儿歌,维吾尔族老人带着孙辈坐在前排,孩子们跟着旋律比划字母手势,跑调的跟读声混着笑声,让晚风都变得轻快。到了百姓大舞台的演出时间,民族舞裙摆与汉服水袖在灯光下交织,手鼓节奏里融进竹笛的清亮,一曲《我和我的祖国》唱到高潮时,台下各族观众的掌声连成一片。
情感的温度,在课堂、在广场、在每一次眼神交汇里持续升温。第十四师二二四团的篮球场上,师范学院队员伊彦朴的球衣已被汗水浸透。他正教10岁的热合曼运球,这个维吾尔族小男孩起初总把球运飞,伊彦朴便弯腰陪他练了一下午。分组对抗时,各族孩子随机组队,“传球!”“防守!”的喊声混着拍球声,进球后不同民族孩子击掌的力道,比夏日阳光还要炽热。热合曼擦着汗说:“伊彦朴哥哥像我表哥,我们赢了一起笑,输了一起练。”
这样的温情在实践中处处生长:法学院学子在巴扎集市摆起“普法摊”,用通俗语言讲解诈骗防范及《民法典》中合同纠纷、财产继承等内容,维吾尔族老人竖起拇指说“亚克西”;师范学院团队在托克逊县探访土陶非遗,维吾尔族传承人热依木与汉族徒弟何宜江的师徒情谊,让学子们懂得“手艺不分民族”;文学艺术学院“同心同绘”团队在第八师七十八社区画墙绘,各族居民举着颜料盘围观,哈萨克族小朋友阿依古丽踮脚添上一朵民族团结之花……
农学院团队在第四师七十八团帮助农户采摘杏子。薛玉秀摄
知行合一:让实践课堂厚植团结初心
踏上和田地区和墨洛产业园的土地,党委学生工作部“青春逐光,‘乡’约振兴”社会实践团的成员们难掩内心震撼——谁能想到,这片2.1万亩饲草基地,曾是被沙漠吞噬的不毛之地?公路两旁,沙丘与绿洲的交界触目惊心。当得知为阻沙固土,各族建设者携手平整土地、筑起366亩防护林,用耐旱植物织就“绿色长城”时,队员们俯身触摸带沙的草叶,指尖传来的坚韧仿佛在诉说各族治沙人共斗荒漠的执着。
智能滴灌设施在田间闪烁微光,油莎豆在沙壤中扎根结果。听着村民说起这种耐盐碱作物让多民族聚居的连队增收致富,队员们捧起饱满的豆荚,掌心的重量里,是各族人并肩把“沙窝子”变“金窝子”的沉甸甸的喜悦。“原来治沙不是孤军奋战,是各族人攥紧拳头一起干,绿水青山才能变成金山银山!”同学们的感叹里,藏着对团结力量最鲜活的体悟。
这份感悟,在历史的回响中愈发厚重。四十一团军垦第一犁纪念馆里,锈迹斑斑的犁铧在灯光下泛着光。“青春耀兵团”大思政课创新团队的学子们以历史现场为课堂,在触摸历史脉络中感悟初心。“那时各族战士睡一个地窝子,喝同一锅稀粥,抡起镐头一起开荒——这犁铧上的锈,都是各族人一起磨出来的。”听着讲解员的讲解,学子们的眼眶红了。队员马晓雨在笔记里写:“兵团精神里,藏着最深的民族团结密码:不是喊出来的口号,是干出来的情谊。”
实践的土壤,总能让“民族团结”从课本上的文字,变成可触可感的成长。从寻访兵团故事时记录的“各族共居共乐”账本,到非遗课堂上与孩子们共制的汉维双语剪纸;从沙漠变绿洲的震撼,到田间地头的欢笑——这个夏天,新疆的每一寸土地都在给学子们上课。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耿浩茗在实践日记中写道:“民族团结从不是抽象的概念,是你帮我修滴灌带时沾着的泥,是我教你学技术时说的那句‘慢慢来’,是各族人围着同一块田地、同一个梦想时,眼里闪着的同一种光。”
355支实践团队的身影,已成为天山南北最动人的风景。他们的足迹印在棉田的垄沟里,故事写在各族群众的笑容里,成长藏在自己晒黑的皮肤与磨破的手套里。这场跨越山海的青春实践,正以最生动的方式证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来都在青年的脚下、手中、心里——在每一次俯身服务的真诚里,在每一次携手前行的坚定里,在把“小我”融入“大我”的每一个瞬间里。(宿闪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