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夫妻:“来新疆工作,人生没白活!”
人民日报客户端新疆频道2025-08-07 08:33

盛夏的石河子大学,阳光把校园里的杨树晒得发亮。化学化工学院的实验楼里,林智鹏正蹲在地上调试新到的电化学实验设备,妻子侯晓彦拿着笔记本在一旁记录参数。两人额头渗着细汗,相视一笑时,眼里的光比仪器屏幕还亮。这对刚从海外博士毕业的夫妻,放弃了内地高校的橄榄枝,在这个毕业季把家安在了祖国的西北边疆。

林智鹏的手机里存着一张照片:弟弟在喀什戈壁滩上种树,满脸风沙却笑得灿烂。“我弟本科毕业就来新疆当驻村干部,五年了。”他擦了擦仪器上的灰,语气里带着骄傲,“以前视频,他总说‘哥,这边树多了,雨水也多了’。就这一句话,比任何宣传都让我心动。”

2024年冬天,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做博士后的林智鹏,正和侯晓彦琢磨着毕业后的去向。

一次深夜通话,弟弟在电话里讲起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锁边林,说现在风沙少了,连野兔都多了起来;又提到兵团人在戈壁上种出的棉花,产量能顶上国外好几片农场。“他说‘国家把最好的政策都往这边送,就缺能扎根的人’,我突然就坐不住了。”林智鹏回忆,那天他翻出师姐的微信——这位师姐毕业后去了石河子大学,常跟他念叨“这里的科研条件真不差,设备比我读博时的实验室还新”。

“我弟拍的视频里,喀什的巴扎多热闹,老乡们的笑脸多真切。”林智鹏攥了攥拳头,“我学的是电化学合成,国家需要有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新疆这么多资源,正好是我能发力的地方。”

侯晓彦起初有些顾虑:“怕环境苦,也怕离老家河北太远。”但当她查资料时,石河子大学实验室的图片跳了出来。“比我在国外用的设备还先进。”她笑着说,“而且这里给青年学者的科研自主权很大,能让我们安安心心做研究。”

2025年春节刚过,两人没带多少行李,揣着博士学位证书和一叠研究资料,从机场直接转机,飞向了西北。3月初的石河子,积雪还没化透。林智鹏和侯晓彦拖着行李箱进校园时,脚下的积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寒气顺着裤脚往上钻。但迎接他们的,是比暖气更热的温度。

“第一天就被拉去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指导会。” 林智鹏记得清楚,会议室里,学院领导和几位资深教授坐在第一排,手里拿着打印好的申请书模板。“从选题怎么结合新疆资源,到数据图表怎么排版,连‘摘要里不要出现感叹号’都讲到了。”他掏出当时记的笔记,纸页边缘都翻卷了,“一位老教授说‘你们来了,就是石大人,就得把你们扶上马、送一程’,听完鼻子有点酸。”

侯晓彦最爱逛校园里的林荫道。“来之前以为到处是戈壁,结果进校园就被惊到了。”她指着窗外,杨树的叶子在风里沙沙响,“树比我老家的还密,走在树荫下,风里带着点草木的清香,比想象中舒服太多。”更让她惊喜的是实验室——30平米的空间里,实验台、通风橱、冰箱都是新的,“学校说‘青年教师要搞研究,硬件得跟上’,这话不是空的。”

科研方向也在这片土地上悄悄转了弯。林智鹏原本研究电化学有机合成,来新疆后参加了一场本地举行的全国硅化工论坛,听专家学者们聊起“新疆的硅矿多,但提炼成本高”,心里突然有了想法。“这里风电、光伏资源全国最多,绿电用不完;又有完整的硅产业链,从矿石到光伏板都有。”他在笔记本上画了个圈,“用绿电驱动电化学反应,把二氧化硅变成单质硅,这不就是最适合新疆的研究吗?”

侯晓彦的研究也接上了“地气”。她翻出新疆矿产资源分布图,指着钛矿的分布区域:“这边钛矿储量大,但深加工不够。我想结合电化学,搞钛金属催化剂,合成高附加值产物,说不定能帮上当地企业。”上个月,她去附近的化工厂调研,工程师拉着她看生产线上的废料:“这些要是能再利用,能省不少钱。”回来的路上,她跟林智鹏说:“以前在国外做研究,总觉得离实际很远,现在才明白‘科研要有用’是什么意思。”

学校的支持让他们没了后顾之忧。10万元科研启动金很快到账,林智鹏用这笔钱买了第一批试剂;安家费三个月就落实了,两人在学校附近买了房,现在正忙着装修。侯晓彦翻着手机里的装修图,“打算年底把父母接来,让他们看看,我们在这边过得挺好。”

闲暇时,夫妻俩最爱去戈壁滩散步。看着远处的风车转个不停,近处的梭梭草冒出新芽,林智鹏总会想起弟弟说的 “雨水多了”。“以前在国外,总觉得自己是‘旁观者’,现在才明白‘参与者’的分量。”他说,“兵团人能在戈壁上种出良田,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实验室里搞出点名堂?”

深夜的实验室,常常只有他们俩的身影。林智鹏对着电脑改基金申请书,侯晓彦在旁边整理实验数据,累了就互相递颗巧克力,或者出去在楼道里走两圈。“有次改到凌晨,他突然说‘晓彦,你看窗外的星星’。”侯晓彦笑了,“新疆的星星特别亮,像撒了把碎钻,那一刻觉得再累都值了。”

他们的“约会”总带着点“学术味”。周末去逛公园,聊着聊着就说到了实验方案;去吃手抓饭,会讨论当地的农产品能不能做实验原料。“上周去看沙漠,他蹲在沙堆旁就开始分析‘这里的沙子含硅量多少’,被我笑了半天。”侯晓彦说,但她懂这种感觉——“研究和生活搅在一起,不是负担,是踏实。”

这种踏实感,是他们在别处没体会过的。“以前在国外,总担心‘论文够不够’‘会不会被淘汰’。”侯晓彦望着窗外,“但在这里,每天进实验室,想到研究能帮上新疆的产业,就觉得特别有劲儿。这种‘被需要’的感觉,比任何‘头衔’都珍贵。”

盛夏的毕业季,校园里挂满了“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横幅。林智鹏和侯晓彦路过时,总会多看两眼。“那天碰到几个毕业生,说想来我们实验室读研,问‘新疆是不是真的像网上说的那样有机会’。”林智鹏说,他给他们看了自己手机里的照片——弟弟种的树、实验室的仪器、戈壁上的风车。

“来新疆工作,人生没白活!”林智鹏想起自己说过的这句话,觉得越来越有分量。侯晓彦则想对那些犹豫的年轻人说:“别觉得来西部是‘牺牲’,这里有足够的空间让你成长,有最真诚的人陪你同行。你看,我们不就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吗?”

夕阳透过窗户,把两人的影子投在实验台上,和那些瓶瓶罐罐、数据图表叠在一起,像一幅正在创作的画。画里,有戈壁的风,有实验室的光,还有一对青年扎根西部的热忱 ——这或许,就是这个毕业季里,最动人的风景。(宿闪闪)

责任编辑:李亚楠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