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高校实践团 深入基层探生态动能
人民日报客户端甘肃频道段婷婷王一婷2025-08-07 19:51

8月1日至5日,甘肃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探生态动能,筑发展新篇”生态环境调研实践团赴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通过参观博物馆、走进当地政府单位与企业、探访科技小院、问卷调查以及入户访谈等方式展开主题调研,用青年视角记录基层生态治理的生动实践。

调研首站,实践团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走进临夏州和政古生物博物馆。馆内陈列的巨犀、三趾马等古生物化石,生动展现了临夏地区数千万年来的地质变迁与生态演化历程。从中新世时期繁茂的森林草原到上新世的开阔草原,化石层中蕴含的气候波动、物种更迭信息,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传统水泥厂也能变身绿色标杆?”带着疑问,实践团来到甘南州夏河祁连山安多水泥厂。洁净的厂区道路、错落的绿化带与有序运转的生产设备,颠覆了队员们对高污染企业的刻板印象。实践团成员李乐乐感慨:“科技创新是破解‘发展与保护’矛盾的钥匙,更是绿色发展理念在工业生产实践中的鲜活注脚。”

在夏河县牙利吉阿纳扎西合作社,甘肃夏河牦牛科技小院墙上的十二个大字——解民生、治学问、保生态、促团结格外醒目。这个扎根草原的“科技明珠”,将实验室搬到牧民身边,让科研工作真正扎根在牧民身边解决问题。“小院”专家王立斌副教授介绍,小院通过种质资源保护、减畜增效生产、疾病检测防控、放牧与养殖环境生态化综合治理等技术,促进畜牧经济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

实践团走进甘南藏族自治州林业和草原局,与工作人员展开深入交流,并就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平衡、生态补偿机制等问题与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探讨,对甘南州生态治理的系统性和前瞻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为调研的最后一站,实践团走进甘南州博物馆,在“甘南历史文物展”与“甘南民俗展”的沉浸体验中,深切感受这片土地的历史厚重与文化深邃,更明晰了生态保护对于文明延续的核心意义。

调研实践期间,成员们收集到百余份问卷与访谈录音,真实勾勒出了基层对生态保护的认知图景,反映了基层群众对生态保护的认知与需求,为理解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提供了鲜活的一手资料。

“这场调研不仅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行走课堂’,更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实践团成员薛涵引说,我将把调研中的所见所感转化为行动力量,为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生共荣贡献智慧和力量。

签发:董洪亮

责任编辑:赵帅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