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8日,广州(南沙)黄唇鱼保护研究中心在广州南沙揭牌。该中心旨在通过深度政产学研融合,攻克我国特有极危物种黄唇鱼保护与繁育的核心技术难题,推动其种质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在揭牌仪式前,与会代表围绕黄唇鱼种群恢复、种质资源保护、深远海养殖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路径等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有关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指出,该中心的成立是落实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的重要举措,希望其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保护与渔业升级的标杆工程。与会专家高度评价了共建单位的前期研究成果,特别是黄海水产研究所在黄唇鱼种质保存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成功建立了鳍条细胞系(BTF,稳定传至55代,冻存后存活率超80%)以及精巢、卵巢细胞系(均已稳定传代30代以上),并建立了精子冷冻保存技术体系。专家们强调,黄唇鱼保护必须融合尖端基因保存技术(如配子和细胞冷冻保存/冻精冻卵技术)、生态修复与负责任产业应用,构建“保护-研究-转化”全链条创新模式,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专家们建议,应重点通过繁育技术创新实践缩短选育周期,研究苗期营养优化技术开发专用饵料和饲料配方,并打造陆基化繁育和养殖技术示范基地。各方一致承诺将整合优势资源,共同推动黄唇鱼保护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协同治理体系。
华南农业大学的专家分享了关于黄唇鱼亲鱼营养特性的重要发现:初步研究表明,黄唇鱼亲鱼脂肪酸组成虽与其他鱼类有相似之处(富含PUFA/DHA),但其DHA含量显著低于同科的大黄鱼,且雌雄个体间(MUFA+n-6PUFA vs. SFA+n-3PUFA)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关键营养物质的差异是否影响繁育成效值得深入探究,为后续营养优化研究指明了方向。各方一致承诺将整合优势资源,共同推动黄唇鱼保护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协同治理体系。
仪式现场,研究院展示了黄唇鱼人工繁育幼鱼的最新成果,这是科研团队在克服重重技术难关后取得的突破性进展。黄唇鱼因生长繁殖周期长达五年以上、环境适应性苛刻、生殖调控机理不明、以及野生资源濒临灭绝等难题,其人工繁育被公认为世界级挑战,相关基础研究十分薄弱。针对人工繁育的关键环节,中心将重点研究苗期营养优化技术,开发符合黄唇鱼亲鱼营养补充物、苗种开口饵料及微颗粒饲料配方,为高效繁育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中心将依托研究院科研优势,联合高校、企业及地方政府,重点开展黄唇鱼基因组学研究、种质资源库建设及深远海养殖试验,以及陆基化繁育和养殖技术示范,力争在3年内形成可复制的保育与增殖技术体系。
广州(南沙)黄唇鱼保护研究中心将以“保护优先、科技赋能、产业协同”为核心理念,通过开展种质资源保存(包括冻精冻卵等基因保存技术)、人工繁育技术攻关、深远海养殖示范、黄唇鱼养殖技术示范基地建设等工作,推动这一古老物种重返自然生态,同时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牧场建设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