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东北乌蒙山脉的褶皱深处,墨绿色的竹浪年复一年起伏。这片连绵101.83万亩的筇竹海,曾是石漠化蔓延的荒山.
在西南林业大学36年间,以科研为锄,以实践为种,在生态脆弱与经济贫困的双重困境中,种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样本。
破局:在生态禁区发现“竹之密码”
1989年的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深陷“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泥沼。90%以上的土地是坡度超25度的陡坡地,土层厚度仅有30厘米,更严峻的是,石漠化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8%,贫困发生率高达31.7%。
面对崇山峻岭、沟壑纵横的艰难环境,西林人以林业人特有的敏锐,在这片看似无望的高山峡谷间发现了“筇竹”。筇竹,当地人称“罗汉竹”,以往只知其笋可食,1984年被《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名录》列为首批保护的两个竹种之一。
扎根:用技术让石缝长出“绿色银行”
让濒危筇竹从“几丛”变“成林”,关键在于突破育苗难关。起初,传统方法培育的竹苗成活率不足40%,移栽到陡坡后更是所剩无几。针对这一问题,董文渊及其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筇竹轻基质容器育苗技术,并获国家发明专利。这项技术涵盖从种子采集、处理到容器苗培育的完整流程,为大关筇竹资源的高效培育、可持续经营和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2017年8月,大关县以西南林业大学筇竹研究成果为依托,围绕“一体两核三廊带”规划,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全面推进竹产业发展。截至2023年,大关县竹林总面积增至115.83万亩,其中筇竹面积达101.83万亩,占全球筇竹资源的70%以上。
破壁:全产业链激活“生态价值”
鲜笋保鲜期仅3天,收购商压价严重,每公斤价差最高达8元。董文渊团队联合企业攻关,研发出“杀青—冷藏—真空包装”三段式保鲜技术,将保质期延长至15天,使鲜笋能远销省外;针对笋壳、竹枝等废弃物,指导企业开发饲料、有机肥,让全竹利用率从60%提升至95%。
筇竹竹秆因竹节鼓突,传统工艺难以批量加工,一度只能当柴烧。团队与企业合作研发数控异形切割设备,精准切割不同弧度的竹节,设计制作圆竹家具、茶具、摆件等文创产品,让每吨竹材附加值从800元跃升至1.2万元。在北部木杆镇竹笋加工产业园,20余种产品远销日韩;中部翠华镇竹材创新利用示范园,100余种文创产品年销售收入8000万元。2024年,全县筇竹产业综合产值达28亿元。
共生:党建+科研构建“利益共同体”
“技术再好,群众不参与也落不了地。”西南林业大学团队深知,“两山”转化的核心是让群众在产业链各环节受益。他们推动大关县构建“党组织+集体经济+龙头企业+农户”模式,以“两山”理念实践和筇竹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为载体,培育20家加工企业、82个专业合作社和23个竹产业专业村。
在细沙村,50亩以上种竹大户达50户,4.8万亩丰产竹林年产筇竹1200吨、方竹300吨,产值超1600万元,带动52户低收入家庭户均增收3000元,从深度贫困村蜕变为乡村振兴示范村。
传承:深根致远的“乌蒙启示”
董文渊及其团队培养的30余名研究生,大多留在云南从事竹业研究,“大关模式”正在川黔等相似生态区得到推广,预计未来5年带动新增种植50万亩。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用科学与耐心书写的必答题。那节节攀升的筇竹,扎根乌蒙36年,既锁住了水土,也撑起了希望,它见证着西南林业大学以竹为媒的“两山”实践。只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技术送到群众手心里,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画卷,就能在更多山区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