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雨不大,会有灾情嘛?”面对近几天的降雨,不少重庆市民有点“无感”。
有!“而且非常特殊,前期连续18天高温晴热,大部分区县出现严重干旱,现在又突降暴雨,是典型的旱涝急转,同时呈现‘点强面弱’的特征,防治难度很大……”
8月12日,在“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中,重庆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姜瑾向记者介绍了本轮重庆雨情。“这次我们提前转移了1.2万多名群众,成功预警了3起地灾险情,把损失降到了最低。”
目前,全国已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受强降雨影响,重庆危岩灾害多发。怎么管好这些“不定时炸弹”?重庆使出了高科技“大招”。
“地质灾害防治就像医生看病,关键要搞清楚三个问题:病灶在哪?什么毛病?什么时候发作?”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韩列松说,“瞄准这些难点,重庆开发了‘危岩地灾风险管控’应用,以数字赋能危岩地灾风险管控。”
采访中,韩列松向记者们演示了“危岩地灾风险管控”系统应用场景。
“这是我们通过贴近摄影技术,为危岩生成的分辨率达厘米级的高清三维影像。”韩列松说,“目前,重庆在册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15229处。我们通过INSAR(干涉式合成孔径雷达)等技术,‘透视’危岩内部及所在山体的地质构造,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早期识别,相当于给大山做了个全身检查。”
目前,“危岩地灾风险管控”汇集14个部门3400万余条数据,一屏管控5万余台监测设备,把每座山的信息都装在“电子大脑”里。
鼠标轻点,云阳县、巫山县等地危险地段的山体,一比一“复制”到了电脑里。“我们借助实景三维、数字孪生等技术,建成了国内首个岸坡高精实景三维空间模型。”韩列松说,“在全部危岩中,50处威胁航道安全危岩倾斜摄影数据甚至达到5毫米精度,一颗小石子的变化都看得清楚。”
“危岩地灾风险管控”应用不仅是个“数字底座”,更是一个“指挥棒”。
“这是‘小流域地灾风险预警’工具,集成了地图、水文图、气象、人口、建筑、地质灾害隐患点等信息,可模拟不同雨量下的地质灾害风险,一键生成撤离路线。”韩列松说。
行不行?看实战。
“明日有集中降雨,为久旱后的第一场大雨,请存在安全隐患的居民提前撤离!”8月10日下午,沙坪坝区歌乐山街道歌乐村,一场紧急疏散正在进行。
地灾来临之际,驻守地质工程师陈爱华、邓力中及时对居民进行了临时避险,几十户上百人,在暴雨来临之前短短两小时之内顺利撤离,无人员伤亡。
“我们之所以能妥善处置,就是‘小流域地灾风险预警’工具提前发出了预警信息、生成科学有效的应对方案。”重庆市地矿局南江地质队驻守地质工程师陈爱华说。
“防灾减灾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韩列松说,“现在我们这个系统已经联通了14个市级部门和各级基层单位,大家信息共享、协同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