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庄的抗战记忆——鲁东大学社会实践调研团师生对话英雄后人林祥秀
人民日报客户端山东频道刘红阳刘欣仪2025-08-19 12:55

七月的热浪炙烤着沂蒙革命老区的土地,渊子崖村村头那座9米高的渊子崖烈士纪念塔在绿荫下巍然矗立。塔身正面醒目地刻着“烈士纪念塔”五个大字,两侧题有“云山苍苍,沭水泱泱,烈士之风,山高水长”的碑文。塔身上铭刻着242位英烈的姓名,其中包括在1941年寒冬那场悲壮的农民自卫战中牺牲的147名村民。一队身穿红色马甲的青年大学生来到塔前献花、凭吊,他们是鲁东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的大学生们。他们怀着崇敬之情,聆听当年渊子崖保卫战主要组织者、村长林凡义的儿子——林祥秀老人讲述那段尘封80余年的抗战往事。

“堡垒”里的硬气:绝不给鬼子一粒粮

“渊子崖是一个有血性的村子。”林祥秀老人缓缓开口,讲述起父亲带领村民抗击敌寇的故事,自豪的语气中不时夹杂着哽咽。大学生们围坐四周,目光专注地凝视着老人,笔尖在纸上来回游走,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在这个夏日的午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就此展开。

老人回忆,早在二三十年代,为抵御匪患,渊子崖村便倾力筑起坚固城防,五六米高的城墙,易守难攻,底部是厚重的大山石,上部以三合土层层夯筑,墙外环绕着五六米宽的深壕,宛如古代护城河。四座巍峨的大门镇守四方,门角处矗立着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座炮楼。“麻子(土匪)来了,咱就用这工事打!”老人语气里,那份属于渊子崖的硬气穿越时空,依然铮铮作响。

这份硬气,在林凡义被推举为庄长(后任村长)后,凝聚成了面对外侮时的不屈脊梁。1938年,日军在村西沭河对岸设下据点,汉奸横行勒索。面对威胁,林凡义带领全村人挺直了腰杆:“绝不给鬼子汉奸一分钱一粒粮!”1940年,抗大工作团和八路军山东纵队独立营到来,板泉区区长冯干三在村中秘密发展多位党员,将抗日火种深植村民心中。八路军的优良作风,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与依靠。

怒火与铁血:一场可歌可泣的保卫战

1941年11月,汉奸队长梁化轩带人索要巨额钱粮。林凡义让文书回信:“东西都有,不得闲(没时间)送!有种的自己来拿!来一个杀一个,来两个杀一双!”次日,梁化轩率百余汉奸来犯,被林凡义带领愤怒的村民一举击溃。

这场胜利激怒了日寇。1941年12月19日,扫荡沂蒙山未果的日军,在汉奸挑唆下,集结千余兵力,携带机枪大炮,将村庄合围。

“父亲放下饭碗,提刀就冲上围墙。”林祥秀老人仿佛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时刻。林凡义登高瞭望,日军狰狞的面目清晰可见。他迅速召集村中骨干,紧闭四门,发出总动员令:“乡亲们,守住村子,等八路军来!”同时,他派勇士冒死从东南角突围,向区长冯干三求救。

全村男女老少同仇敌忾,320余名青壮年紧握大刀、长矛、土枪土炮,各守战位;老人妇孺穿梭于断壁残垣,传递砖石瓦块,砸碎铁锅充作土炮炮弹。日军猛烈的炮火撕碎了村庄的宁静,机枪子弹如暴雨倾泻。林凡义沉着指挥:“等鬼子靠近再打!”依托高墙,村民用简陋的五子炮、土枪、农具等一次次打退日军的冲锋。

午后,日军主攻东北角的小围子。炮弹最终撕开缺口,日军如潮水般涌入。生死存亡之际,村民们爆发出惊人的勇气,用血肉之躯扑向缺口。惨烈的拉锯战持续到下午,伤亡剧增,鲜血染红墙垣街巷。村民们撤入巷道,展开更残酷的巷战,为等待援军争取时间。此刻,已无分男女老幼。“有人肚肠流出,塞回去,用布缠住伤口继续搏杀;有人手指被砍断,仍死死咬住敌人……男人死了女人上,儿子死了父亲上!”林祥秀老人的声音几度哽咽。

民族气节:宁死不屈的抗争精神

战斗持续到黄昏时分,村民伤亡惨重,弹药也几乎耗尽。就在绝望的时刻,东南方向突然传来密集的枪声,日军赶忙撤出村庄。然而,那阵枪声并非胜利的号角,而是最悲怆的绝响——板泉区区长冯干三带领的区中队在驰援渊子崖村途中于虎头沟遭遇日军伏击,全部壮烈牺牲。村民们含泪掩埋了烈士的遗体,黄昏的枪声,成了英雄们最后的安魂曲。

这场血战,渊子崖村付出了147位村民牺牲、300余人负伤、三分之二房屋化为焦土的巨大代价,换取了击毙日寇112人的光荣战绩。战后,渊子崖被授予“抗日模范村”称号,其英勇事迹极大振奋了全国抗战士气。

“父亲常说,没有八路军,就没有渊子崖。”谈及这场战斗,林祥秀老人反复强调着对八路军的感激之情。正是冯干三等党员战士们舍生忘死的驰援,才让渊子崖村免遭更惨重的屠村之祸。

“渊子崖村被称为‘中华抗战第一村’,这‘第一’并非仅仅源于伤亡数字的惨烈或歼敌数量的多寡。”老人说,“它最核心的光芒,在于这是一场觉醒了的中国人民在家园故土上对侵略者发起的史诗级抗争。”他们手中挥舞的,是世代耕作的土地赋予他们的倔强;他们胸膛中燃烧的,是“保家卫国”这一最朴素也最神圣的信念所迸发的无尽力量。正如林祥秀老人所言,渊子崖保卫战,是村庄抗日的典范,是用血肉之躯谱写的壮歌。

青年与历史对话:英雄村里的红色基因

硝烟散去,英雄村的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创伤,也孕育出永不磨灭的红色精神。1944年,沭水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村北的山岭上建立了烈士纪念塔,将242位死难者的名字刻于塔身,以供后人瞻仰。“云山苍苍,沭水泱泱;烈士之风,山高水长。”这十六个大字至今醒目地铭刻在纪念塔第二层,成为对英雄们最好的礼赞。

作为英雄的后代,林祥秀老人从小就深受红色家风的熏陶。他告诉大学生们,父亲林凡义在战后主动承担起守护纪念塔的责任,每天清扫塔基、擦拭碑文,这一守就是整整40年。“渊子崖老一辈忠义刚烈、爱党爱国的革命精神不能丢,要一辈辈传下去。”父亲的教诲,林祥秀始终铭记在心。从教师岗位退休后,他主动担任义务讲解员,走遍全省为党员干部讲述渊子崖抗战事迹100余场。他还将这种红色家风灌输给自己的子女,经常教育他们:“干事就得听从指挥,认认真真,有始有终,不能耽误公家事。”

围坐在林祥秀老人身边的青年学子们神情肃穆而专注,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深感肩负传承红色基因责任重大。在与林祥秀老人座谈的过程中,学子们手中的笔飞速记录着。实践团队员庄洁在笔记本上写道:“和平来之不易,我们要永远铭记先烈们的牺牲与奉献。这堂在英雄身边的思政课,比任何书本都更深刻。”

夕阳西下,渊子崖烈士纪念塔在暮色中愈发庄严肃穆。塔上的每一个名字,都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塔下的每一次致敬,都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渊子崖精神”穿越时空,依然激励着我们。

责任编辑:李蕊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