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期,重庆两江新区人和街道多了些青春的身影——50名来自全国各高校的大学生,带着课本里的知识、骨子里的热忱,以“特殊新员工”的身份扎根基层。
他们在便民服务窗口耐心解答政策,在暑期托管班陪孩子做手工,在小区楼栋里逐户登记信息……当青春的朝气撞上基层的烟火,这些年轻面孔不仅给社区带来了新变化,更在琐碎与真实中读懂了“服务”二字的重量。
新视角:让服务长出“青春触角”
“张阿姨,您看,养老保险认证在手机上点几步就能完成。”在便民服务中心,太原理工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陈艺文正耐心地给居民讲解政策。这个曾因“把条文转化成家常话”犯难的姑娘,如今已能把“婚育证明办理”等政策讲得通俗透彻。
这正是大学生们带来的第一重改变:用年轻视角打通服务的“最后一米”。
四川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隆双娜,把“新尝试”带进了社区办公室。“以前宣传推文版式单一,现在用年轻人喜欢的模板,配上居民活动的实拍图,阅读量比以前翻了倍。”万年路社区的工作人员说。在“清风润万年”清廉主题营里,隆双娜和伙伴们还参与编排了情景剧,让孩子们用童趣剧情解读“廉洁”——演出结束后,小朋友们积极分享讲述了对清廉的理解,让她突然明白:“原来年轻人的创意,能让正能量进一步释放。”
“服务的真谛不在光鲜,而在俯下身时能接住每一份具体的需求。”重庆城市科技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杨茜玥,把“落地思维”带进了社区活动。在“夏日送清凉”活动中,她注意到新就业群体匆匆来去,于是,她在就在签到时及时记下他们的需求;而在给孩子们讲廉洁知识时,她找来动画片段,用剧情当例子,“孩子们盯着屏幕的认真劲儿,比单纯说教管用多了。”
新连接:在琐碎里织密“民生网络”
“刘哥哥,明天还来陪我们下棋吗?”金安社区“渝好空间”,几个孩子围着重庆中医学院的刘治宏不肯撒手。这个最初连“怎么让调皮孩子听话”都发愁的男生,如今成了托管班的“孩子王”。他发现低年级孩子不爱听大道理,便用一些小规则引导秩序,“原来基层服务不是硬邦邦的‘管理’,是弯下腰听孩子说话的耐心。”
参与社区托管。受访者供图
大学生们的到来,让社区服务从“完成任务”变成了“精准对接”。
重庆科技大学的陈俊吉之前觉得社区服务就是“做活动、搞宣传”,实践后才明白,它更像“毛细血管式的保障”。在退役军人优待证发放工作中,他发现有些退伍军人无法及时领取,于是挨个加了微信,“一对一”发领取须知、约上门时间,“有位叔叔拿到证时说‘你们比我娃还细心’,那一刻觉得再琐碎都值。”
这种“精准”也体现在社区与居民的互动里。
金和社区居民张红梅记得,高温天里,大学生们跟着社区工作者逐户登记信息,不仅核对得仔细,还顺手发了消防安全手册,“比自家小辈还上心。”万年路社区居民杨兰则对大学生们的“政策翻译”印象深刻:“医保、社保那些条文,他们掰开揉碎了讲,一下子就理解了。”
社区工作者们感受更深。“以前组织活动,报名全靠电话通知,现在大学生做了线上报名表,统计效率提高一半。”万寿山社区工作者陈香说。她记得大学生梁静茹的成长:第一次办亲子活动时,因材料准备不足手忙脚乱,但她没有气馁,主动向社区老同事请教,认真记录活动中的问题并总结经验;一个月后策划读书分享会,不仅提前调研孩子们爱读的书,还用剪辑技能做了预热视频,“现场孩子举着手抢话筒的样子,是社区好久没见过的热闹。”
新成长:从“纸上谈兵”到“扎根土壤”
“如果用一个词总结这段经历,我选‘成长’。”来自海南大学的赵紫媛在实践日记里写道。这个曾觉得“社区工作就是摆桌子发传单”的学生,如今却理解了什么叫“站在对方立场想问题”,“‘服务’并不仅仅是完成任务,而是用真心去倾听、理解和回应他人的需求。”
50名大学生,有50种成长感悟。
来自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的潘轩宇说自己学会了“知行合一”:“大家都说‘基层是最好的课堂’,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我了解到‘社区服务’不是一件两件大事就能做成的。不管事大事小都要尽力给群众办好,并且社区的事情大多都很杂很碎,所以琐碎的事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的缪泽宇则把这段经历比作“淬炼”:“学校教我们‘为人民服务’,但在社区陪孩子玩游戏、给老人们讲解安全知识,才真正懂了这五个字要落进实处,也更真切地感受到这份使命带来的价值,充满成就感。”
他们的成长,也在悄悄改变社区。
金安社区工作者康晨艺发现,自从大学生们来了,社区多了“青春味”:托管班有了新游戏,宣传推文有了新花样,连居民群里的互动都多了——他们在服务过程中不断探索,尝试新的服务模式,让社区服务更加灵活、多样,更好地满足了居民的不同需求。
这些年轻的身影,正把校园里的理想,化作基层大地上的实践。
正如万寿山社区工作者陈香所说:“他们带来的不只是创意和效率,是让社区服务变得更暖、更活的生命力——这大概就是青春撞上基层的化学反应。”
这个夏天,人和街道的社区服务没有惊天动地的变化,只是咨询台前多了份耐心的“翻译”,托管班里多了些带青春的创意,居民群里多了些及时的回应。但正是这些细碎的改变,让50张年轻面孔与社区的烟火气真正相融——青春的力量,从来都藏在脚踏实地的行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