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深圳、广州警方先后发布警情通报,分别对涉嫌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的阮某平和余某翔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广州白云公安
根据通报,阮某平涉嫌假冒退役少将、中科院院士等特殊身份非法获利,并多次假冒特殊身份参加社会活动;余某翔涉嫌假冒国务院参事、抗美援朝老兵等身份。两起案件都在进一步侦办中。
凑巧的是,就在数天前,还有一名所谓的“外籍院士”栽了。这个自称是“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苏辙后人”的苏文身份被打假,其3年前签约的,为河南平顶山市郏县东坡书院综合体投资33亿元的项目,现也被证实是一场骗局。
伪专家、伪名人落网大快人心。复盘他们的“落网记”,其实并没有太多起伏的“剧情”。质疑者在中科院官网、国务院参事室官网上进行查证,向权威部门求证,轻而易举就可以挑落他们的“蒙面衣”。既如此,这些假冒的专家和名人何以能经年累月堂而皇之地行骗?他们的行迹遍及学校、企业、医院、行业论坛等,甚至就在上个月,媒体报道阮某平还在一所国际教育机构履新“院长”一职。
这些伪专家、伪名人的骗术是经过精心盘算和设计的——比如不约而同地选择冒充军人,概因这一系统因安全等缘由公开信息较少,信息壁垒的存在让这些头衔和称号多了一些神秘之感,对查证这件事望而却步。就算有人怀疑,假冒者也早有一整套合理化的说辞来应对,比如,以“已退休”“身份特殊非真名”来回应公开人事信息的付之阙如。
对于有所谓大头衔者“来者不拒”,盲信盲从,惮于怯于去核验当事人的身份,“帽子”崇拜的心理是核心。牵涉其中的机构或个人,有的是心知肚明,有的则是半信半疑、信以为真,他们“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或是希望这些“帽子”为自己站台完成某种包装或表演,或是幻想这些“帽子”能为自己带来某种不可言说的资源或机遇。结果呢?聪明反被聪明误,想要借力者反被假冒者利用,让后者借助自己的平台和声誉完成“增信”,如此,假冒者的泡沫越吹越大。可以说,头衔崇拜的社会心理与相关制度漏洞,都在无形中为这场闹剧的发生提供了土壤。
这些假冒者已经落网,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惩处。参与编织这张网的灰色利益相关者也不能全身而退。据媒体报道,余某翔就曾透露,自己所持的“国务院参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聘书”是2019年通过一位朋友办理的;而且阮某平和余某翔背后都有省一级社会组织的身影。这背后具体是什么情况?相信经过详尽严肃的案件侦办和相关调查,公众的诸多疑问将得到解答。
伪专家、伪名人的闹剧何时休?归根结底,还是要从根本上铲除滋生他们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