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之王“沁州黄” 香了300多年!
人民日报客户端山西频道2025-08-24 18:46

俗话说,“五谷杂粮,小米为王”

小米,也叫粟米

因其呈现金黄色又富有营养

故而有“食物黄金”的说法

而说起小米

就不得不提

被誉为国之瑰宝,三晋的骄傲

山西杂粮王国皇冠上的明珠

沁州黄小米

好山好水出好米

沁州黄小米的出产地长治沁县

地处太行、太岳两山之间

是千泉之县 北方水城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孕育了高品质的“沁州黄”

而那些代代相传的故事

让这碗小米,拥有了更加传奇的色彩

沁州黄 沁县出产的好贡米

相传明朝嘉靖年间,沁州(今长治沁县)大地发生干旱,唯有檀山寺周边的几株谷子没有旱死。寺中和尚将谷种采回种植,年年种,岁岁收,经多年驯化,谷子发生神奇变化,米色蜡黄、颗粒圆润,熬粥不挂锅边,焖饭香甜可口,被命名为“爬山糙”。“爬山糙”碾出的小米叫“糙谷米”。

和尚之友在京城做官,和尚念及友情托人捎去一斗“糙谷米”,聊表心意。恰逢当朝皇后产子,失血昏迷,生命垂危之际口喊“黄金汤”。皇帝虽不知此为何物,但为救皇后之命,便命文武百官速在京城寻找“黄金汤”。忽有一日,这位大臣在吃早饭时看到一碗黄澄澄的米汤,不由得惊叹道:这不正是“黄金汤”吗。官员大喜,并听说民间熬此粥多用于妇女产后调养身体,忙将“糙谷米”熬制米汤敬献皇后。皇后连喝数碗后安然入睡,从此每日便用“黄金汤”调养身体,不久就康复如初。

嘉靖帝后得知这种“糙谷米”产于山西沁州,为感谢“糙谷米”的救命之恩,特下旨将此米列为贡品,每年由沁州知府派人直接送入皇宫,专供皇亲国戚享用。

康熙御赐名号“沁州黄”

但真正让“沁州黄”得此美誉的,是清朝康熙年间在京供职的沁州人吴琠。吴琠生于沁州,长于沁州,23岁时考取进士,后任保和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后世尊称“吴阁老”。

吴琠在任职光禄寺少卿,负责皇家膳食期间,将家乡特产“糙谷米”带进宫中,亲自煮粥让康熙品尝,康熙帝食用后,顿觉神清气爽,食欲大开,便问吴琠此为何物?吴琠告知这是家乡坡地上生长的一种“糙谷米”。因其名字拗口难念,又因此米出于吴琠家乡沁州,且米粒金黄,康熙皇帝特赐美名“沁州黄”,并作为宫廷供米,年年上供。

此名一出,非同凡响。“沁州黄”自此被钦定为皇家贡米,岁岁年年,由太行古道,千里迢迢,如期进贡宫廷。一粒小米,承载着地方官吏的敬慎,牵动着驿马飞驰的蹄声,最终安稳置于紫禁城内的御膳房案头,成为滋养帝王龙体、奉于祭坛神祇的珍贵之物。 这“贡米”身份,非一朝一夕之幸,而是贯穿几百年的尊崇。

金珠子、金珠王

金珠不换沁州黄

色泽自然、状如珍珠

米油醇厚、清香扑鼻

绵软可口、营养丰富

久负盛名的沁州黄小米

被称为“金珠子”

当地还流传着一句谚语

“金珠子、金珠王

金珠不换沁州黄”

国际荣誉

1915年,“沁州黄”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2024年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风味评鉴会上获“世界顶级美味奖”,成为国际知名的优质小米。

用沁州黄小米熬的小米粥

会在表面形成一层浓稠、厚重的米油

米粥渐凉的时候

可以用筷子在表面揭起皮来

也叫“圪晾皮”

再凉又可以揭第二层

之后还可以揭第三层

直至冷却成凉粉一般的块状

口感软、润、香、滑

山西人总能凭借

无限的想象和高超的技艺

刷新人们对面和饭的认知

光是小米一种

就能撑起整个宴席

小米发糕、小米丸子

小米百宝福袋、金米焗牛柳

什锦小米时蔬卷、沁州黄甜饭盅

小米面煎饼、小米粉蒸肉、小米蒸排骨

小米焖饭、小米和子饭

小米豆腐虾仁丸、腊肉焖小米

……

没有一捧小米打不开的局面

在小米加工方面

山西人同样没有创作瓶颈

小米锅巴、小米饼干、速溶小米粉

算是常规产品

沁州黄小米配以

小麦麸皮、谷糠、大曲、食盐

采用传统酿造工艺

经过数年酿制后

生产的黄米醋味道柔和浓郁

酸味醇和、回味悠长

人说山西好风光

地肥水美五谷香

对于山西人来说

吃遍万千美味

最眷恋的还是那碗金黄

(来源:综合人民网、山西广播电视台、新华社、山西沁州黄小米集团)

责任编辑:付明丽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