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湿地保护协会2025年年会在云南大理举行
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柏顺文2025-08-27 15:47

近日,中国湿地保护协会高原湿地保护专业委员会2025年年会在云南大理成功举办。会议由中国湿地保护协会、西南林业大学联合主办,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云南省高原湿地保护修复与生态服务重点实验室、西南林业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湿地学院)共同承办。来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13家专委会成员单位的15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商高原湿地保护大计。

学术碰撞聚智慧,共绘高原湿地保护蓝图

会议聚焦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技术创新、国际湿地城市创建路径三大主题。六位权威专家围绕湿地碳的深层机制、国际湿地城市建设标准等行业热点作主旨报告,内容直面现实问题,为一线保护工作提供了扎实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副会长程良在年会上发言

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副会长程良表示,作为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的关键一环,高原湿地的保护成效直接关系到全国生态安全稳定。西南林业大学副校长丁仁展表示,学校将继续发挥在湿地领域的学科优势,推动科研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为高原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专业支撑。

专业委员会主任郭辉军研究员在工作报告中系统总结了过去一年的成果,并明确未来将进一步完善跨区域协作机制,推动科研成果向保护政策和实践转化。他表示,面对气候变化与人为干扰等挑战,必须依托科学监测摸清资源底数,引导社区参与,凝聚多方力量,实现高原湿地的精细化管理和持久保护。

专题研讨凝共识,共谋湿地城市发展

会上,大理市以洱海生态廊道建设为例,生动阐释“湖进人退”的生态修复路径:通过建设31.32公里截污管网、恢复8383亩生态湿地等举措,洱海水质稳步提升,鸟类物种从94种增至104种,海菜花分布面积扩大至25万平方米。

岳阳、杭州等国际湿地城市代表也在研讨会上分享经验。大家一致认为,湿地保护应融入城市发展与社区生计,实现可持续保护。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官本、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段利武等嘉宾围绕湿地率、保护法规、公众参与等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标准展开深入讨论,并共同发起《高原湿地保护与国际湿地城市建设倡议书》,为行业实践提供行动指引。

实地考察促转化,让保护理念扎根实践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洱海生态廊道,调研罗时江湿地、洱海月湿地公园等项目,了解生态搬迁、湿地修复与“生态—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模式。这些项目不仅构建起水质净化的生态屏障,还通过“廊道经济”带动周边民宿和非遗体验等产业升级,帮助当地居民共享生态保护红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此次年会暨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提升了西南林业大学在高原湿地保护领域的影响力,为“政产学研用”协同搭建了高效平台,推动科研成果与政策需求、保护实践相对接,为我国高原湿地保护事业注入新动力。

当天,与会专家学者共同发出《高原湿地保护与国际湿地城市建设倡议书》,呼吁社会各界携手守护这片蓝色瑰宝。

责任编辑:李茂颖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