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西南林业大学牵头,携手厦门大学、集美大学、昆明檀樾新能源有限公司等七家单位共同完成的“农林生物质高效热解联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不仅破解了生物质能源转化中的多个难题,更在我国推进“双碳”目标的道路上,探索出了一条实实在在的技术新路。
我国每年农林废弃物达数亿吨,传统热解技术存在效率低、污染大、经济效益差等问题。2010年起,以西南林业大学领衔的科研团队,联合多家产学研单位,埋头扎进这项技术攻关。经过十五年技术攻坚,团队最终建立起一套“炭—气/油—热”三联产的理论与技术体系,真正打通了从实验室到工厂的“最后一公里”。
获奖项目的背后,是三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核心创新。团队成功研制400kW–2700kW系列大功率微波热解装备,打破该级别工业装备的国际空白。生产效率提高10%,能耗降低50%–80%。目前,依托该技术的生产线已在云南运行,每年可大规模处理农林废弃物,产出生物炭、燃油与燃气,串联起一整条绿色产业链。
云南七甸产业园区万吨级生物质气化燃气、天然气双能源集中智慧供热(一期)项目
针对工业园区的供热需求,项目创新推出“高温生物燃气/生物油混合燃烧+联产炭材料”的一体化技术,并进一步构建了智慧热力系统,创建了双能源智慧供热中心,直接进行双燃料(生物质热解高温气为主、天然气为辅)耦合燃烧供热,从而弥补传统热解产生单一燃料存在的热值低、燃烧不充分、不稳定等问题。项目作为云南省2023年度省级重大项目,在云南阳宗海七甸产业园区建设了两套25吨双燃料燃烧耦合供热系统,每年为园区企业供应20万吨蒸汽,替代标煤2.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2万吨。
此外,团队还攻克了将普通生物炭转化为高性能活性炭的技术,可应用于净水、车载炭罐、超级电容器等高端领域。这一技术已投入使用,产品附加值提高30%以上,实现了该类型材料的国产化替代。
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制定国家标准2项,获授权专利35项,发表论文69篇,近三年直接带动产值14.5亿元,利税2.8亿元,推广至十余家企业,带动就业超3000人。项目每年可处理农林废弃物14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00万吨,并在云南保山、广南等地帮助农户通过出售秸秆、果壳等实现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