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族地区教育数字化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项目荣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一成果以数字技术突破地理阻隔,为民族地区教育开辟了新路径。
云南群山环绕,曾长期阻碍教育资源的流动。资源匮乏、师资薄弱、效能低下,成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三大难题。
为打破困局,一场跨越产学研的“攻坚行动”全面展开。云南师范大学牵头,联合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教育厅教学仪器装备中心,并得华中师范大学先进理念加持,科大讯飞、超星信息、中庆现代技术等企业提供技术支撑,组成了一支“破局先锋队”。十余年来,团队深入大理、普洱、德宏等地的校园,倾听师生需求,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资源设计,让数字工具真正贴合教学实际。
团队成功攻克三大技术难关:民族教育资源智能服务系统实现非遗文化与学科知识在“云端”交汇,让学生沉浸式学习传统文化;教师精准化教学辅助平台,为教师量身定制培训课程,使教师能够“足不出户学真本领”;学生个性化学习支持工具根据学情精准推送习题,告别“一刀切”的学习方式。
如今,这一智慧教育成果已在云南广泛应用。在昆明,它为2900余所学校、10万余名教师搭建了信息化管理的“智慧大脑”,让名师经验借助数字桥梁传递至普通校园;在五华区,66万余名师生在数字空间共享优质课例,课堂互动跨越物理边界;在大理,信息化教学设备让白族学生与一线城市同步学习。“以往统计教学数据需通宵达旦,如今系统一键生成,让我们更能聚焦于为学校解决实际问题。”迪庆藏族自治州教育体育局工作人员感慨。
云南省“国培计划”也借此焕发新活力:培训课程不再“千人一面”,而是精准匹配教师需求;培训方式从“线下集中”拓展为“线上线下融合”,偏远地区教师无需长途跋涉;质量监控机制犹如“智慧之眼”,实时跟踪培训成效。云南省教育厅智能软件技术与应用科技创新团队计划将数字技术从教育延伸至生态文明建设、数字云南发展宏图中,积极对接云南“3815”战略,让科技成果,为教育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