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阳光洒在四川省万源市古东关街道庙沟河社区,“阳光驿站”中传来阵阵清脆的笑声。8月28日上午,见习老师刘薇正俯身细致地教一群孩子折纸飞机。她目光温柔、动作耐心,孩子们围坐在一起,专注地听讲,小手认真折叠着彩纸,这样温馨的画面,在今年暑假已成为庙沟河社区的日常。
庙沟河社区“阳光驿站”是万源市首个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留守儿童关爱社区阵地。今年暑假,这里办起“爱心暑托班”,周一至周五每天安排丰富多彩的课程:上午,孩子们集中完成暑假作业;下午,则参与绘画、手工、皮影戏、安全教育、益智游戏和普通话培训等多种活动。
“阳光驿站”不仅解决了留守儿童假期无人看管的难题,更为他们提供了充实而安全的学习与娱乐空间。家住驿站附近的王劲余同学几乎每天都来这里,“这里有老师教,还有同学一起玩,比一个人在家有意思多啦!”他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据万源市妇联主席谭扬介绍,当地紧抓托底性帮扶政策机遇,投入资金300余万元,于2024年实现了“阳光驿站”在全市范围内全覆盖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31个站点,招募专(兼)职志愿者320名,累计服务儿童7万人次。
“‘阳光驿站’致力于构建坚实的留守儿童关爱网络,精准弥补他们成长过程中所需的陪伴与引导。”谭扬表示。
在这里,孩子们不仅学到知识,更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老师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业,也关照他们的生活。通过一次次活动,孩子们找到了快乐,也建立起自信。
2025年, 部分“阳光驿站”进行了全面升级:包括配备触控一体机、电脑、打印机及安装空调等设施设备,进一步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升“阳光驿站”硬件条件。
在“阳光驿站”,孩子们可以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绘画、手工,参与心理团辅活动。自启动以来,驿站已开展各类特色主题活动500余场,惠及儿童7万余人次。站点还定期举办“亲子书信会”“暑期公益托管班”等活动,借助协作资金购置的信纸、画笔等物资,搭建起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桥梁。
万源市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托底性帮扶和东西部协作不仅带来资金支持,更推动了帮扶模式的创新。万源市妇联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通过精准对接需求、培育本地力量、联动社会资源,确保“阳光驿站”可持续、长效运行。(马发海 王欣悦 马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