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先秦典籍《国语·周语上》记载了周朝卿士祭公谋父劝谏周穆王的名言:“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三国时期大儒韦昭为此作注:“耀,明也;观,示也。明德,尚道化也。不示兵者,有大罪恶然后致诛,不以小小示威武也。”用今天的话解释:“耀德”,即昭明德行,崇尚文德教化;而“不观兵”,既包含不炫耀武力,又暗含不肆意攻伐。几句言简意赅的文字,折射出东方古国政治智慧的谦谨和内敛,更彰显出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厚重与深沉。
大邦修武备而崇文教,上国舞干戚而怀万方。中华文脉立于周,兴于汉、盛于唐。在我们亘古不变的认知中,始终将最理想的“社会秩序”定义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将最和谐的“世界秩序”理解为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为实现这一终极目标,我们的文明在肇兴之初,就以清醒、谨慎、辩证的态度去审视“文德”与“武力”的内在关系。
在中华文化的评价体系中,经天纬地、道德博厚之“文”,永远列于首位;威强睿德、克定祸乱之“武”,则屈居其次。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更一次次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文德”是我们刻入基因的修养和追求,而“武力”往往是出于不得已时的最后选择。孔子曾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但亦直言:“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因此,文武之道不可偏废,更需要依据客观形势的变化予以灵活调整。今天,人类文明走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我们要以“耀德不观兵”的涵养无愧于礼仪之邦的文化传承,更要以“耀德亦观兵”的魄力不负于寰宇万邦对人类文明正确道路的希冀与渴望。
作为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中国始终秉持着“兵戢而时动,动则威”的战略定力和“兵者,国之大事”的审慎态度。特别是在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经济领域遭到西方“脱钩断链”“打压遏制”后,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更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投建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合作模式;在生态领域,敢于戳破西方“环保双标”的话语讹诈,坚决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在军事领域,积极推进我军向世界一流军队迈进,始终保有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大国防力量,在政治领域:特别是在理论体系建构和意识形态引领方面,更是站在全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福祉的高度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与认同。
202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此次阅兵仪式的重要意义在于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抗战精神,更在于彰显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历史地位和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彰显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彰显中国坚决捍卫二战胜利成果和国际公平正义、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和担当。
这次盛大的阅兵让世界看到,我们的文化中不只有“上兵伐谋”“止戈为武”的智慧与策略,更展现了历经五千年积淀的中华文明选择“耀德亦观兵”对世界文明正向发展的精神引领和实践伟力。我们铭记“耀德不观兵”的古训,是一种文化自信与传承;我们主张“耀德亦观兵”,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古老智慧的创新与发展,是捍卫和平、守护正义的必然选择,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庄严承诺。(马天祥 方园 韩盛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