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来自北美洲的绿色小草,如何漂洋过海,在亚洲、欧洲与大洋洲的沿海滩涂扎根蔓延,甚至引发生态灾害?看似柔弱的植株,为何能形成“绿色荒漠”,令清除工作耗费巨大?
刘木在课堂上讲授。(刘俊瑾 摄)
新学期伊始,在兰州大学生态学院《生态学》第一课上,青年研究员刘木以互花米草等外来入侵植物为例,为本科二年级学生揭开了这些物种背后的生态故事。台下,蔺晓夏听得格外专注。“以前只知道外来入侵植物这个概念,但它们究竟如何产生影响、与本地生物发生怎样的关系,这对未来的防治极为关键。”她默默思考。
作为一名生态学专业的本科生,蔺晓夏在大一阶段已修读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动物学、植物学等基础课程。进入大二,她开始接触专业核心课,《生态学》正是其中重要一门。
作为专业课程的“开场”,刘木首先厘清了一个根本问题——什么是生态学?
“大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他们正逐步踏入专业研究领域,层次更高、内容更深,必须从一开始就把握学科核心。”刘木说。这一思路恰好回应了蔺晓夏和同学们的真实需求。
从生态环境变迁,到自然灾害的形成,再到气候风险的演变,刘木通过一幅幅草地、冰川、森林和黄土高原的影像,逐步解析各要素间的相互影响。“一棵树在干旱沙漠中枯萎,牵涉哪些生物学与生态学过程?”“某种动物若灭绝,将给人类带来什么后果?”……课堂气氛热烈,思维碰撞不断。
刘木在课堂上讲授。(刘俊瑾 摄)
最终,师生共同梳理出清晰脉络:从生物个体到种群,再到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每一环节都存在生物与外部环境的复杂互动。大家逐渐认识到,生态学正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原来生态学所涉及的关系如此丰富,难怪被许多研究者誉为‘大自然的经济学’!”蔺晓夏感到收获颇丰,这也为她构建生态学研究框架奠定了坚实基础。
明确学科概念之后,还需认清研究的目标与方向。在第一讲中,刘木专门介绍了“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等重要战略论述。
“生态文明建设需持之以恒、持续推进,这就要求我们培养更多高水平的生态学专业人才。”刘木分享了自己的求学与科研经历——从本科到硕博连读,再至入职兰州大学,十几年来无论在外地研究还是回到家乡兰州,他都亲身见证了美丽中国建设的蓬勃进程。
有了目标和方向,研究方法便成为课堂讨论的焦点。刘木专门拿出两个学时,系统讲解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其中,“出野外”——也就是野外观测——引起了同学们的强烈共鸣。
今年暑假,蔺晓夏与同学们参加了学院组织的野外实习,在兰州周边山林中开展了半个多月的实践,采集动植物、土壤和水源样本。“有了这次经历,我对参与更多野外观测更有信心了!”她说。
更让蔺晓夏印象深刻的是刘木分享的青藏高原科研经历: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他与团队连续工作数月,对高寒草甸各生物类群展开了系统调查,获取关键数据。就连取土样这一类操作,取样部位、样品形状、钻土工具等都严格规范。“老师们的经历告诉我们,生态学研究既需团队协作,也必须规范、标准化操作,才能获得更准确的野外数据。”蔺晓夏感慨道。
除野外观测之外,控制实验、整合分析、数据库分析及模型模拟等方法,也是刘木重点介绍的研究方法。“与物理、化学等传统学科相比,生态学还很年轻,研究方法日新月异,希望大家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刘木鼓励道。
签发:董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