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洋:“先生向北,桃李向西”,为新疆培养更多好医生
中新网新疆频道2025-09-13 11:53

在一系列“试水”改革后,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骨科医院)的住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近来取得了建院以来的历史性突破:2025年住培结业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通过率双双取得100%的好成绩,内科专业基地学员在自治区住培综合能力竞赛中荣获三等奖。这些成绩既是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党委提升医院教学质量具体实践的成果,也是吉林大学援疆专家、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孙洋半年援疆工作的一份答卷。

“先生向北,桃李向西”

孙洋来自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关节外科,作为青年骨干教师一直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开展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来到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后,他发挥所长,分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

出发前,孙洋对援疆工作满怀期待,他说,医疗工作的价值不仅在于救治身边的患者,更在于将优质医疗资源和理念带到有需要的地方,吉林大学一直有“先生向北”的精神传承——上世纪50年代,先辈们北上支援东北建设,如今后辈接过接力棒,以“桃李向西”的信念奔赴新疆,让边疆人才建设结出硕果。在做好充分准备后,孙洋踏上了援疆的旅程。

初到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孙洋发现同事们的热情和韧劲超出预期——管理干部们积极参与制度修订,医生们下班后主动参加教学培训。这让他信心十足:“只要把教学体系理顺,完全能让医院的教育教学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教学软硬件全升级

援疆半年,孙洋积极让自己的愿景成为现实。

针对医院教学方面的薄弱环节,在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党委全力支持下,孙洋带领团队推出了一系列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师资人才培养举措。

通过建设新医科式教学门诊,打造“一小时深度问诊+5G线上平台同步远程教学”的临床实践教学新范式,助力提升学生的临床思辨能力和综合诊疗能力;协助医院升级改建了825平方米的临床技能中心并建设“医学模拟教学中心”,能够开展100余项临床技能操作训练与综合水平测试;组织“吉-新”援疆医院管理论坛、学科规划论证专项行动,邀请吉林大学专家进行授课和交流,并借鉴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教学俱乐部”发展模式,累计培训师资300余人次。

2025年上半年,孙洋又与同事们参照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相关制度,结合本地住培教学特点与需求修订和完善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17项核心制度与管理办法”。在新制度下,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详细制定“分层递进”教学计划,采用“双导师制”(临床导师+职业发展导师)培养模式,同时大幅提升住培学员待遇。最终,医院住培结业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达到通过率100%,内科专业基地学员在自治区住培综合能力竞赛中荣获三等奖,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教学做得好,考核通过率高,生活待遇有保障,我院就能对住培医师产生吸引力,从而更好地建设住培基地,提升医学教育教学质量,营造共赢机制。”孙洋说。

科研与临床:要让本土团队接得住、走得远

“援疆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孙洋说,教学是“造血”的关键,科研是“提质”的核心,不光要搭建起教学、科研的成熟平台,更要让本土团队能接得住、走得远,真正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在科研管理工作方面,在对医院各科研团队的需求开展了摸底和梳理工作后,孙洋协助医院党委对骨科实验中心进行了整体搬迁和改造,推动科研平台升级,助力医院整体科研水平提升和长足发展;2025年上半年组织开展科研专题活动11场,组织申报并获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项,并在医院历史上首次获批自治区科技厅创新团队项目1项。

在临床工作及随团队去疆内各地义诊的过程中,孙洋了解到新疆常见病、地方病的现状,这促使他调整培养团队的方向。他在住培生和本科生教学设计中加入更多新疆常见病案例(如大骨节病的诊疗);科研选题聚焦“农牧民关节疾病的预防”,推动开展“新疆地区人工关节置换翻修手术流行病学调查”。

在每次援疆专家门诊结束后,孙洋会组织青年医生复盘讨论,促使他们逐步从“小大夫”变成“老专家”。目前已有3名青年医师能够独立主持教学门诊和疑难病例讨论,并结合新疆患者特点设计教学案例,实现了援疆工作的“造血”。

援疆还有一年,孙洋总感到时不我待,他希望能为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冲刺国家级住培主基地,把“吉-新”援疆医院管理论坛打造成区域品牌,聚焦“数字骨科”“智慧医疗”,联合中亚国家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建立“东北(吉林大学)-西北(新疆医科大学)”丝绸之路诊疗网络……

“最希望的,还是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能成为培养边疆好医生的摇篮。”孙洋说,让每位从这里走出来的医生都能以仁心与技术守护一方健康,这也是援疆专家们共同的心愿。(邢靓

责任编辑:胡仁巴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