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登记、企业化运作”,一条看似矛盾的制度设计,正在珠三角西翼的佛山高明释放出惊人的创新能量。短短七年,广东高明产业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高明研究院”)从零起步,成长为集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赋能、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创平台——40余家科创企业拔地而起,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相继诞生;1.14亿元项目经费、1.29亿元重点科创企业产值,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高明研究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事业单位’,也不是简单的‘校办工厂’,而是把高校人才链、地方产业链、政府政策链、企业资金链打通融合的‘化学反应釜’。”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明研究院理事长刘科荣一语中的。
制度创新: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2018年,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与佛山市高明区政府签署协议,共建高明研究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长和院长由学校委派,运作资金和场地由地方政府及龙头企业共同提供,研究院作为登记型事业单位,却完全按市场规律运行——“政府出场景、企业出题目、高校出团队、研究院给答案”,这一模式让科研成果不再“躺”在实验室,而是快速走向生产线。首个五年考核优秀,政府继续加大力度支持研究院第二个五年建设,“再度签约,是高明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高明区副区长朱立坚表示,地方看重的正是研究院把“纸面成果”变成“地面项目”的能力。
产业孵化:让“实验室”直通“生产线”
走进位于高明沧江工业园的“广职院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一排排标准化厂房鳞次栉比。由广职院教师蔡祥领衔、与诺奖提名获得者团队2019年共建的“手性药物催化技术”产业化团队,2022年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23年销售收入突破3000万元,并获批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点;教师欧浩源研发的“语音交互云端物联全栈实训系统”已覆盖全国超过300余所职业院校,助力2所学校获得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奖;00后学生余智龙在校期间创立网络安全公司,为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知名高校和公安系统、社保基金等机关单位报送高危漏洞200余个,获得漏洞报送证书,在CNVD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台获原创证书,并获得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高级安全专家称号,成为国内最年轻的“白帽黑客”之一。
“研究院提供场地、资金、市场对接,我们只管专心做技术。”蔡祥说,从立项到投产不到1年,比传统产业化路径缩短了大量时间。
校地共生:科研、科普、产业“三位一体”
高明研究院把“科研”与“科普”做成一条生态链:获批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打造“青少年科创夏令营”“院士进校园”等品牌活动,组织院士、博导等高层次人才深入学校、社区、农村、企业,累计开展各类科普活动超1000场,参与志愿者900余人次,惠及人群超20000人,研究院获全国科技活动周及重大示范活动表彰;牵头成立“佛山市域纺织服装智造产教联合体”,首批6名“博士赋能团”常驻企业,把课堂搬到车间,把论文写在大地;与学校实行“一体化管理”,所孵化企业与母校形成“校办企业式”产科教融合关系——企业出题、师生解题、市场阅卷,真正实现“专业建在产业链上、课堂设在生产线旁”。
乡村振兴:把论文写在高明大地上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高明研究院再探新路。在更合镇吉田村,研究院引入2个院士团队,建成智慧农业科技园,打造“5G无人农场”“水稻碳通量监测”“模式实验动物生产”等应用场景,获批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在茆岭村,依托富硒土壤资源,建成富硒农业科技园,被佛山市科技局列为对口帮扶重点项目,带动村集体年收入连年增长。
“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科技吃饭。”吉田村党总支书记钟志强指着连片的稻田说,吉田村以“科技赋能+资源整合+机制变革”三维驱动,探索出乡村振兴新路子,2024年实现村组两级收入突破200万元,同比增长27.5%,累计向村民分红2500万元。
荣誉加身:国家教学成果奖背后的“高明样本”
近两年,高明研究院先后获国家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入选全国科技活动周重大示范活动,成为广东省首批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点。“把科研做在车间里,把课堂设在田野上,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才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该有的模样。”作为引进到高明的4个院士级创新团队项目带头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评价,高明研究院由实践探索出的“县域产教科创融合”新模式,为推动地方产业创新、科技创新和人才精准培养协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面向未来:打造湾区产业应用技术“策源地”
“下一个五年,我们将聚焦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智慧农业四大方向,再引育10个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团队、孵化100家科创企业、服务1000家中小企业。”研究院院长向卫兵信心满满。根据规划,到2030年,研究院将建成“湾区产业应用技术策源地”,累计带动产值超百亿元,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西岸最具活力的应用技术“创新地标”。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技术服务”到“产业生态”,从“科技攻关”到“人才提质”,广东高明产业创新研究院用七年时间,交出了一份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亮眼答卷。它的实践再次证明:只要把高校的人才“富矿”与地方的产业“沃土”深度嫁接,就能让创新之树枝繁叶茂,结出经济社会发展的累累硕果。